如果不知道无政府主义下的秩序是什么样,看看现在的海地。如果不知道依附型经济下的秩序是什么样,看看现在的海地。
一场举世皆惊的强震,拽住了全世界的目光,拉近了这个西半球岛国与全世界的距离。尽管全球性的救援仍在继续,尽管许多人感同身受地体验着海地的痛苦,尽管灾难当前人们需要亮光以照耀艰难的前程,但是很遗憾,在海地很难找到多少令人慰藉的东西:伤亡在继续,疫情在发育,抢劫在进行。政府基本瘫痪,社会处于初始状态,强震恶化了原本就险恶的政治和经济生态,只能依赖于外部性的输血。即使救援,也因为设施的不完善和损坏而效率不能提高。地壳运动与空壳政经双重杀伤了原本虚弱的海地,并使海地人的生存权成为祭品。
向上追溯,海地这个拉丁美洲最早独立的国家在短暂的骄傲后就陷入了混乱。从19世纪初独立到20世纪初的一百年间,海地先后有90位统治者上台执政。帝制,全民选举,军事独裁,海地试验了所有的政体。然而,王旗变幻之中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政治运作机制,反而种下了政治混乱的基因并传到了21世纪。由于海地军事政变频发,联合国安理会于2004年4月通过决议,设立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负责协助维持治安。政治的无效运作导致了经济的低效运转。海地不仅是西半球和全世界最贫困的国家之一,而且是全球最缺乏经济自主性的国家之一。海地政府的财政预算近半依赖于外国援助,甚至学生一天唯一的一顿饭,也需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提供,普通人的日子可想而知。
政治的空壳化和经济的依附性决定了民生建设的低水平。“1·12”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原因就在于此。由于积重难返的政经积弊,海地的灾后救援、灾后重建都将成为一个长期的进程,而经济的倒退势所难免。
如果说相对于200年前杜桑·卢维图尔的属下让-雅克·德萨林时的海地国,后来海地的独立性并未进一步提升的话,那么在强震后海地的独立性还可能进一步受制。美国时代周刊就表示,“海地已几乎成美国第51个州”。地震两个小时后,美国的核动力航母卡尔文森号就开往海地,到当地时间18日,将有超过1万名美国军人抵达海地维持治安。在奥巴马召集下,前总统布什和克林顿成立了“克林顿布什海地基金”。
美国是决定海地未来走势的最重要因素。自1915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太子港登陆,并将海地海关置于美国监管之下后,美国在海地的影响力始终没有削弱。因此,美国在海地强震后的高调行动,不仅有人道主义救援的考量,更是地缘政治使然。虽然时代周刊的调侃不代表美国对于海地有吞并意愿,但是却表明了海地处在美国强大影响力下的事实。这个事实也表明了美国对海地长年的政治混乱需要承担相应责任并调整战略。
联合国框架下的维和与经援行动能否顺利进行,还能持续多久是影响海地未来走势的第二个因素。印尼海啸后,海地强震是对国际社会联合援救行动的又一次考验,也是对联合国能力的又一次考验。特别是,如果联合国行动与正在增强的美国行动发生权限冲突后。
值得一提的是,海地是少数迄今未与中国有建交的国家之一,中国在海地的维和行动中付出了人员的牺牲,并在强震后承担了纯粹的国际义务,这一对国际义务的诠释之举,对于今后中国的外交拓展会产生积极影响。
最终决定海地未来趋势的不是美国、联合国等外部性因素,而是海地人自己。实际上,这已经是反复被证明的。如果海地的政治空壳化和经济依附性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强震给海地带来的灾难就会加倍,海地式悲剧也将呈现长期化,并成为困扰国际社会的一个长期问题。
稿源:荆楚网
作者:徐立凡(荆楚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