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一则来自《中国经济周刊》关于“我国礼品消费年需求近8千亿、部分送礼涉嫌洗钱”的新闻报道引起媒体的关注。文中指出,我国礼品消费年需求近8千亿元,日趋升级为超大规模的“礼品经济”。(1月31日《中国经济周刊》)
笔者认为,颇具规模的礼品经济之所以能成气候,除了正常的人情往来,一部分巨额礼品消费诉诸于各种各样、有特定诉求意义的“往来合同”,是权利拥有者与求助者的一种“债务关系”。
报道称,个体的年礼品需求在5055亿元,团体的年礼品需求在2629亿元,相加得出目前国内礼品市场的年需求总额在7684亿元左右。在火热的礼品消费市场背后,个体的年礼品消费成主要消费部分,个体购买礼品主要集中在金银珠宝、国际品牌的奢侈品、面额巨大的预付卡、古玩字画、超级礼品酒……“越贵越抢手”这件很难理解的事情,在送礼者和收礼者面前却相当好理解。贵的不是其价值,而是那“范儿”。
权利与物质的交换、各种诉求的实现是礼品经济的核心。“越是寒冬,越需要为下一个春天投资”成为不少送礼者的意图。被权利和金钱所异化了的礼品,送入收礼者的手中,如同一个个吞噬社会资源、毒害社会风气的毒瘤。有不少权利拥有者最后落入囹圄的时候,其背后都是巨大的裙带关系利益链,从赖昌星、文强、许宗衡、陈志勇、张春江……的查处中,无不例外的都被查出各种权钱交易。
普通送礼并没有错,只是这种被物质与权利裹挟中的巨额礼品消费形成的“礼品经济”,难免成为人们心里难解的“心结”。
稿源:荆楚网
作者:金慧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