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的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版,刊出了一篇《谈北大精神,不要张口就是蔡元培》。文章提出,北大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北大已经不是过去的北大了”这句话就被广泛转载,并伴以对蔡元培、胡适时代的怀旧。今年初北大拆除25楼与26楼并无不妥,不该捧着过去的历史和不知何谓的精神,来限制今天北大师生的生活和发展。为让表达更强烈,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说北大人或北大“忍够了”。
这篇文章中的不少观点,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比如大楼与大师并不矛盾,北大要满足师生的生活和发展,以及北大从建国后,就已然搬离了蔡元培、胡适工作过的沙滩红楼,等等。事实上,北大也并非所有的楼都不能拆,这些年,校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建筑改造,公众也确实不该简单地反对北大拆旧楼。
然而,北大“首先是北大师生的北大”,并不意味着北大的建设、发展,就全是北大自己的事情,校外的人不能关注、批评。毕竟,北大不是师生的私有财产,也不是一所私立大学,而是国家投资、重点建设的部属高校,并且在北大身上寄托了国人对中国高教发展的期望。因此,其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关注。
就拿今年初北大拆25楼与26楼,在原址建新闻与传播学院大楼的事来说吧。的确,这两栋并不算文物,是梁思成、林徽因设计作品也是讹传,北大的发展空间已被限制也是事实,可是,有关方面在决定拆楼的时候,为何不能考虑到公众可能的反应,把情况讲得更清楚呢?而且,就是在学校内部,也未必广泛征求过师生的意见。而这几年,不算毁坏文物的情况,高校规划建设失当的情况在各地可谓比比皆是。
作者王润茜认为,历史和建筑的价值是会变的。比如当年博雅塔的建立,目的是服务师生、方便取水,日后渐成地标;出自美国建筑师之手的燕园初成之时,被批为“不中不西,不伦不类”,今日却成为北大的象征。可既然博雅塔可以变成北大象征,25楼与26楼为何不能受关注?今天随便拆“水塔”试试!
而公众提到北大,“张口蔡元培闭口胡适”,更是可以理解,并值得深思的。王润茜说,北大从建国后,就已然搬离了蔡元培、胡适工作过的沙滩红楼,这不假,可难道搬离了红楼、校长不再是蔡元培的北大,就可以跟过去“一刀两断”吗?今天的北大,确实在很多方面有了新发展,也不可能要求它跟“过去的北大”一个样,但一所优秀的大学是不能摒弃传统的,否则就没了根。蔡元培时代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今天的北大是否仍有距离?很多办学者做过的一些事,难道不觉得愧对老校长吗?
最后再说点题外话,被视为国内最高学府的北大,在世界大学的排名一直不够理想,建国后出的优秀人才数量,也不如另一所名校,这固然由多种因素造成,北大的浮躁却也脱不了关系。2月17日北大党委书记朱善璐人民日报访谈中,也对大学里存在的浮躁等现象表示忧虑。不过是蔡元培常被提起,有人说“北大已经不是过去的北大了”,就咆哮“北大人,忍够了”,一些北大人是否稍显得小肚鸡肠了一些?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