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三好学生”的存废之争再次被提起。近日,浙江省教育厅宣布:“从2014年起,中小学将不再评选省级‘三好学生’;基层教育部门是否评选‘三好学生’,由其自行决定。”消息一公布,便引来各方热议。有人鼓掌叫好,认为评选“三好学生”已失去其原有的初衷;有人则深表担忧,“三好”不再,对学生的鼓励何来?(12月11日《光明日报》)
很明显,我们的教育被功利化的社会风气再次打倒了,以至于开始质疑“三好学生”的存在意义。自然,延续下来的讨论,或者教育改革,就显得蹩脚了许多,争议也就激烈。但一个根本的问题不能丢弃,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我们的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在纷杂的社会争论中,忘记了这样一种根本,教育的跑偏是难免的。
“ 三好学生”其实不仅仅是一种好学生标签,无论是“优秀学生”或“卓越学生”等新的学生评价体系,都无法替代三好学生的社会意义和本质意义。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的学生,应该是教育的根本。置于一个望子成龙的家庭;置于一个教书育人的学校;置于一个民族的复兴,这样的根本都应该无法改变。去除“三好学生”并不能去除功利化的教育变味,而另起炉灶更名为“卓越学生”的种种激励方法,则更有一种嘘头在里面,甚至还可以从中读出更加功利化的教育阴影。
“三好学生”评价体系,从我国的教育沿革看,完全可以称之为教育文化的精髓。不会过时,更不会变味。改革不会停歇,教育也一样,在不断的改革。但改革是要一个出发点的,要有一个目标,而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更不能盲目改革。
质疑“三好学生”的观点是,“三好学生”是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的评价模式。但从“三好学生”的本意看,并没有这种差别。也就是说是教育本身出了问题、变了味。能不能客观评价三好学生,是教育的事,教育跑偏了就拿“三好学生”开刀,是不负责任。能享受加分政策,帮助升学,评选过程中滋生腐败的利益链等问题,是质疑“三好学生”的主要借口。理性看,这个借口有点荒谬。这些问题根本就不是“三好学生”的问题,而是其背后的权力问题,社会关系问题,甚至是“既得利益”者的问题。更甚至说,这是教育不公平问题,有几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可以因“三好学生”而获得政策加分?
功利化的社会风气中,教育的起起伏伏似乎难免,但决策把握者还是应该看清主流,看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不是如墙头草一样随波逐流。撇开教育看华夏,不能不说我们的民族正经受着一种前所没有的“磨难”。“官二代”、“富二代”、“穷二代”等青年符号,已经深深的划开了一个民族的伤口,这是一种巨痛。如此阴影下,有的学校甚至高喊:不考上大学,如何能战胜官二代?这不是悲哀了,这应该叫悲壮。
不妨简单的说,去除“三好学生”背后的问题,就是教育改革了。“三好学生”都不愿意要的教育改革,太扯淡。
稿源:荆楚网
作者:周靖国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