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是圣诞节,这是西方节日。
这一天,是西方耶稣的诞辰日,西方的人们都要到教堂去过圣诞节,圣诞节也是西方人团圆的日子。这个日子在西方的分量相当于中国的春节。圣诞节前夜平安夜类似于春节前夜除夕夜。
曾几何时,西方文化汹涌入侵。初开国门的时候,人们对圣诞节以及背后的文化感到好奇。不少商家都会精心盘算,把圣诞节当作销售的良机。超市、商店中的圣诞老人以及小红帽营造出了浓浓的圣诞节氛围,把超市、圣诞打扮得五彩斑斓。童心未泯的大人们也会扮演着圣诞老人去逗孩子一乐,孩子在圣诞节这一天会受到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自然是乐此不疲。
然而,圣诞节这类洋节汹涌而至的质疑一直没有停歇,“狼来了”的喊声一刻也没有停。中国也有不少节日,与西方节日受到年轻人等群体欢迎相比,中国节日与西方节日之间的关系显得有些本末倒置。当然,随着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被纳入假期,这些中国传统节日的浓浓氛围被营造了起来,人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关注逐步提升。我们知道的是,中国传统节日大都意蕴丰富,每个节日的内涵都有好几层,而西方的节日则显得有些直来直去。母亲节表达对母亲的敬意,父亲节表达对父亲的敬意,感恩节表达对身边人的感恩,如此之类。对于含蓄、内敛的国人来说,这些节日本身的内涵,或许能起到互补的作用。其实,人们快节奏的生活,需要的是表达情感的契机,你像母亲节、父亲节、圣诞节等与表达感情相关的节日受到欢迎,正是因为这些节日满足了人们的情感表达需求。也有相关专家意识到了人们的这一需求,呼吁提议将孟母的生日设置为中华母亲节,将七夕节设置为中华夫妻节、情侣节,将重阳节设置为中华父亲节,如此之类。然而,有节无假又是不小的尴尬。
西方节日进入我们的视野,让国人感知了西方节日文化。而在感知西方节日文化的同时,人们却发现悠久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却在睡大觉,这促使人们思考如何传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年甚至更久的悠久历史,深厚的历史积淀是相较于西方文化的优势。人们在追逐西方节日文化时,并没有数典忘祖地狂热追逐,之前的狂热正逐渐归真返璞,人们看待西方节日文化多了些理性。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西方人开始关注中国的节日。春节这一节日在西方逐渐变得流行起来,就是鲜明的写照。综合实力弱的一方总会关注综合实力强的一方的文化,从文化中寻找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其实,文化是相互影响的。我们不需要视洋节如洪水猛兽,也不要对洋节熟视无睹,而应该放平我们的心态。
人们不再狂热的追逐洋节,背后则是随着中国综合实力提升而上升的文化自信。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李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