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的时间里,一位名叫邱胜华的信阳老人自费寄出了上千封信件,把捡拾到的身份证、合同、发票等各类证件,按照上面显示的具体地址一一寄给失主。(12月29日大河网)
在我们围绕“坏人变老”还是“老人变坏”的议题争论时,却时常忽略了在身边坚持做好事的老人们,他们的所为可能并不惊天动地,但数年如一日的坚守和付出,我们不能选择性的遗忘。正如新闻报道中的这位拾荒老人,八年捡到上千证件,自费寄给失主。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急人所急,默默奉献。
当各种负面新闻占据我们的屏幕时,这样的新闻还是犹如寒冬的阳光一般,给人暖意。证件不小心丢失了,补办起来很折磨人,相信很多人都有此遭遇。特别是丢了重要的证件,正当你焦头烂额时,如果有人拾到物归原主,那份心情不言而喻。邱胜华老人,他是一位“信使”不求名利,用这种独特的方式书写着人性的那份纯真。在这个人们抱怨“累觉不爱”的时代里,这些“小人物”的平凡善举,感动着你我,让人看到社会的希望。
在平时的生活中,一个人做一件小善事并不难,但更多的人缺少的是那份坚守。从2005年6月的一天开始,只要捡到各类证件,他都会去寻找失主信息,自己掏钱把物品寄给失主。我想这样的举动,老人已经当作是自己的生活习惯,他也无意于要别人的回报,因为内心有着一种纯粹的道德律在支持。诚如他自己说的,就像条件反射一样,捡到别人丢失的证件后就要千方百计把它们寄给失主。拾金不昧,自古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虽然老人拾到的不是金钱,但有时证件的分量并不亚于一张百元大钞票,他给失主寄证件就是对传统美德的一种传承。
邱胜华是一位拾荒老人,生活的借据可想而知,八年的时间里共花费了2000多邮费。虽然常人看来不多,但对于老人的现实处境而言意义就不一样了。所以邮局的工作人员不理解,连家人都说他傻。但时间长了,大家就都深受感动,对他报以敬佩之情。
“我会把这件事情坚持下去,一直到捡不动了,寄不动了为止。”邱胜华老人朴实的话语让很多人汗颜,同时也鼓舞着人心。社会的个体不是独立的,每个人都彼此相联系,互相影响着。社会需要这样的正能量,面对“小善”,我们要有勇气和耐心去付出行动和坚持!
稿源:荆楚网
作者:叶鹏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