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参与过巡视工作的干部表示,巡视中让他最头疼的问题是,一些干部对巡视组不敢或不愿讲真话,谈成绩多,讲问题少;一些干部即便是谈问题,也明显有保留。同时,在以往的巡视中,巡视组更多关注的是领导干部现任职位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领导干部的过往经历了解得较少,对于“问题官员”来说,工作调动后更让他们穿上了一层保护衣,将腐败问题埋藏得更深。(2月11日《人民日报》)
巡视组的意义就是“千里眼”、“顺风耳”,而如果巡视组所到之处干部们都“噤若寒蝉”,那无疑会让巡视组“闭目塞听”。所以,要想让巡视组真正发挥拍苍蝇、打老虎的功效,就必须解决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那么,为什么干部们会对巡视组“有所保留”呢?
有些干部之所以不敢或不愿讲真话并非是有意包庇或者“打掩护”,而是因为顾忌太多。正所谓“批评领导,官位难保;批评同级,关系难搞”, 尤其谈及“一把手”存在的问题,有的人害怕打击报复而“不敢说”,有的人担心影响关系而“不愿说”,因此而避之犹恐不及。然而,这样的情况不仅不利于巡视工作的开展,还会导致一些干部“边腐边升”,最终“养虎为患”。那么,应当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
在去年召开的中央第二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上,中纪委书记、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岐山指出,要坚持到领导干部担任过“一把手”的地方“下沉一级”了解情况,使巡视工作不断深入,提高巡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下沉一级”是党的十八大后巡视工作的一项重大改进决策,前期巡视工作实践也证明,很多有价值的线索正是“下沉一级”发现的。所谓“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如果“迂回”到干部曾经任职的地方展开调查,干部群众少了顾忌,巡视工作少受或者不受干扰,更容易听到人去之后的“政声”,体察到真实的“民意”,有利于全面、客观、准确地发现干部的问题和不足。而那些“带病”干部能管得了眼前,对以往任职的地方却是鞭长莫及,这样一来“工作调动”这个“保护衣”就失去了效力,“问责到底”也就能落到实处。
在过去的一年间,中央巡视组发现涉嫌违纪违法问题的有价值线索比过去增加5倍,这与巡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是分不开的。但是,客观地说,巡视工作在拓宽覆盖面、细化巡视内容等方面仍有进步空间,“下沉一级”的工作方法也需要不断细化,明确如何下沉、下沉多深等问题。只有不断探索更为机动灵活的工作方法,才能让巡视工作这柄利剑越磨越锋利,也才能让巡视组更好地“擦亮眼睛”、“竖起耳朵”,与一切违纪违法行为斗争到底。
稿源:荆楚网
作者:恣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