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最火爆的公共话题之一是东莞色情业的再次曝光。从法律层面讲,色情业的是与非是明确的。卖淫嫖娼、组织卖淫嫖娼以及那些充当这一行业“保护伞”的行为,不仅在今天的中国不合法,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同样非法。非法的就得打击,这没什么话可讲。(2014年2月11日人民网)
娼妓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存在已久,然而,这一文化有其沉渣的一面,也不可忽视了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有许多妓女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所结交的多为文人雅士,那么在两者之间就产生了一种微妙而特殊的关系,即文人狎妓,往往不是为了发泄肉欲,而主要是为了满足某些精神生活需要。在一些比较开明的文人雅士眼中,她们却是“红粉知己”,志同道合,诗歌唱和,乐而忘返。
而当前,我国东莞地区暴露出来的卖淫嫖娼则不可与中国古代文化相提并论,二者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不具有可比性。东莞地区娼妓业能如此繁华,竟成为中国的“性都”,对于这一不光彩的头衔,我们在扼腕叹息之余,不妨多几分冷静的思索。
从历史发展来看,“性都”的发展是城市畸形发展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处于改革开放的最前端,伴随着工业的发展,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城市的相关配套实施并没有及时跟进。外来务工人员没有必要的娱乐设施,必然会使人的精力无处发泄,由此也变相的催生了色情产业的蓬勃发展。
从政府发展来看,政府对卖淫嫖娼的纵容,也促使了“妓女不怕警察怕记者”这一荒谬命题的出现,甚至以“性都”之名积聚人气,希望以此成为招商引资的招牌。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发展观,无异于一种瘾君子式的饮鸩止渴。最终却是为了自己眼前的政绩,“猫捉老鼠”般的明禁实纵中,侵蚀的是法律的尊严和政府的公信,玷污的是社会风气、公众心态、城市未来。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经济的发展是源和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城市的风气、城市的文化也十分重要,城市的文化不仅需要高楼大厦,也需要蓝天白云,清风正气。一个城市的风气不正,必然会搅浑城市发展的净水,失去的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未来,更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
东莞走到今天,在扫黄打非的同时,不妨多几分痛定思痛的反思,其他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也要引之为借鉴,不仅要重视城市经济的发展,更要重视城市文化的增强,在促进城市内涵式发展、全面发展上下功夫,用积极、向上、健康的文化打造出一张张美好的“城市名片”。
稿源:荆楚网
作者:郭晓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