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人大代表邢诒川在海南“两会”上“晒”出了他制作的“行政审批长征图”。长达5页的A3纸张,详细记录着一个投资项目从获得土地到办完手续,需经过30多项审批,盖上百个章,全程最少需历经272个审批日。(2月16日《京华时报》)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新一届政府就把简政放权作为深化改革的“当头炮”,仅去年一年间,国务院就下放和取消了334项行政审批事项。近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再次取消和下放64项行政审批事项和18个子项同样体现了这一点。中央的连续发力,显然向世人证明了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的决心与勇气,然而这条改革之路却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与平坦。
事实上,放松行政审批,推动非公领域资本在垄断领域的投资的努力已经持续很多年了,自2001年10月开始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已取消和调整了2400多项审批项目,占原有审批项目总数的近70%。然而,在历经了多年的简政放权改革之后,现如今,一个项目审批仍要盖上百个章,这个上世纪就频被诟病的行政病久治不愈,至今犹存,实在值得深思。
笔者认为,行政审批改革之所以会产生“弹簧效应”,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庙”未拆。以往,在政府机构改革中,也拆过少数“庙”,但“庙”并未真正拆掉,有的“庙”名义上拆了,实际上只是换了个名称,不过改名叫“寺”、“殿”……了,而且在行政任命时,还要加上同“庙”一样的行政级别,这样的机构改革就不会成功。二是机构中的“和尚”还在。虽然,“庙”里派了少数几个“和尚”去外面做“佛事”,但“庙”里的大多数“和尚”还继续“念经”。三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如果政府的职能不转变,机构改革就不会真正成功。中国多次机构改革未取得应有的成功,就在于没有还权于民,始终割舍不下“官办”那一套,如此导致政府行政审批机制改革始终没有取得实效。
由此看来,要想把行政审批改革实质性地向前推进,获得预期中的效果和成功,而不是再一次地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闹剧重演,一方面,相关部门的改革重组和组织人事变革,必须同步跟上,落实到位,甚至领先于政策改革,将那些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庙”及早拆掉,让多余的“和尚”尽快“还俗”。另一方面,则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切实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真正做到放权于民,让利于民,如此才能拆掉改革中的“弹簧”,将行政审批一“简”到底。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曼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