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扫黄声中,东莞这座包容的城市,形象被黑到底,不少在东莞打工的漂亮女性自称受到连累,有些人面对昔日同窗在网上的冷嘲热讽,担心自己终生大事不妙。有网友直接在网上发帖称:“希望别再黑东莞了,不然,作为未婚单身女的我,好怕嫁不出去啊!”(2月18日《羊城晚报》)
近来大规模的扫黄行动把东莞推到了风口浪尖,以至于很多人直接把东莞和性联系到了一起,更有甚者直接把“性都”的帽子扣在了东莞头上。随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近期东莞扫黄行动的报道,再加上评论的配发,尽管信息较为客观公正,其所传递的价值观也没有问题,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却被忽视了,即裂变式的信息传递,最容易掩盖一个事物的特征,进而将事物标签化。
在此语境下,人们对当地的认识就停留在了报道层面,给东莞贴上了“性”的标签。这还不算什么,严重的是只要在东莞工作的漂亮女性,都会被猜忌从事了“见不得人”的工作,就像报道中所说的那样,很多未婚单身女都会害怕自己嫁不出去,这就是贴标签的结果。
贴标签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以偏概全,因为短时期内,呈现在公众视野中的关于东莞的相关信息都与“黄”、“性”等词语联系在了一起,这些信息产生一个集合,固化为了公众对当地的认识,进而将当地标签化,甚至是妖魔化。
标签一旦形成,其直接后果便是定性导向,让一些对当地不甚了解的人也直接形成固化认识。在媒体的作用下,当地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就这样,信息呈现周而复始,循环不断,致使公众对当地的认识愈加片面,而其负面后果所殃及的不仅是一个地方,更是具体到当地的工作者,这些都是不能被忽视的。
需要指出的是,“黄赌毒”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扫黄行动也是势在必行的,但是媒体的报道仅仅停留在信息呈现的层面上,那么,同质的信息必然会给公众带来片面的引导,趋同的观点必然是对公众认识的轮番“轰炸”,最终致使标签化的形成,造成这样的结果,最该反思的不是媒体又该是谁呢?
媒体应该认识到,单向的客观信息呈现本身就是不客观的,就像一位资深媒体人所说,新闻信息的呈现应当是全面的,把信息呈现给公众,把思考留给公众。所以,在报道当地性产业“繁荣”的同时,是否应该呈现多方面的信息,还原给公众一个真实、全面、客观的东莞呢?
类似于媒体标签化效应的案例不一而足,像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如果在短时间内不能为其正名,尽管媒体是在客观地报道新闻信息,那么就极易将事物标签化,也正是这些“血淋淋”的真相,才形成了公众的片面固化认识,这不仅阻碍了公众对该事物的正确认识,也是对所涉及事物最为根本的不尊重。
媒体的责任应该是给公众以正确的引导,让公众全面客观真实地认识世界。所以,给事物去标签化,应该自媒体始!
稿源:荆楚网
作者:张松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