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网络理财的不断发展,各式各样的理财诈骗花样百出、层出不穷。中国经济网就接到多起网络理财诈骗的相关投诉,仅北京金玉恒通的一位会员就被骗八千万之多。据多家媒体消息显示,网络理财诈骗是今年3.15关注的重点。(3月15日中国经济网)
就在同一天,央视再曝明胶黑幕,新华社曝薄脆黑幕。其实,我们稍微留心一下即可发现,诚信的缺失在各个方面都有反映,小到伪劣的日常生活用品,大到假造的身份证、毕业证、人民币。“利”之所在,某些人“无所不取”、“无所不为”,甚至某些媒体也充当过不光彩的角色。
不讲诚信的行为像“病毒”一样侵蚀着社会的肌体,像“沙尘暴”一样吞噬着信用的“绿洲”。这使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安全感,增加社会管理的成本。有人说:“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生活,每一个人都够累的。你不得不保持警惕以免掉入陷阱,陷阱到处都是,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同时又是冒犯者”。
诚信精神并不是今天才提倡的东西。早在春秋时,人们就以“诚”为美德;大思想家孔子提倡的“仁、义、礼、智、信”,首次将“信”提高到人际伦理的原则高度。一诺千金”、“童叟无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古训更是广为流传,这些都反映了前人对诚信的重视和不懈追求。
诚信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做人的第一品质。商鞅立木取信、曾子坚持杀猪教子的故事,至今传为美谈。周恩来总理反复强调要“言必信,行必果”,并且身体力行。毛泽东同志曾多次讲到:共产党员应该“襟怀坦白,忠诚积极”、“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
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需要精神支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明礼诚信”作为我国公民具备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而大加倡导。胡锦涛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指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的行为是不少,但诚信的正能量依然存在。江苏八年艰难还款的“诚信司机”、每天用新油的“良心油条哥”、主动给顾客退卡的患癌老板、捡到6斤1两黄金归还失主的拾荒夫妇。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很普通,事迹也不见得会感动每一个人,但他们用自己的行为给我们树立了一根标杆,令我们感动、让失信者汗颜。
诚信,必须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慎独、慎权、慎微,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诚信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才是对这一传统美德的最好继承。只有真正理解诚信精神,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只有将诚信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价值体系,才能形成普遍的社会风尚。
让诚信扎根在人们心里。当诚信的种子在每一个人心里发芽、生根、开花乃至结果之时,诚实守信就会成为整个社会的一致追求,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才拥有可靠的基础。
稿源:荆楚网
作者:闲看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