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更多

章正:不妨对“学霸”现象“脱敏”

发布时间: 2014-04-09 09:15:29  来源: 荆楚网  作者:章正  进入电子报

  “这是我们班的学霸!”“学霸,你去上自习呀?”“你是学霸,考试对你来说当然没有问题。”这是大学校园里,经常可以听到的话。“学霸”、“学痞”、“学渣”等词汇充斥在大学校园,成为挂在年轻人嘴边的热词,也成为了学生见面相互调侃的“调味品”。
  可是,我们经常在新闻上看到类似的报道:17岁长沙“学霸”获得美国9所名校录取通知书;合肥一中的“学霸”班学生被国外名校“抢光”;春节同学聚会的饭桌上发现“学霸”收入不如“差生”。
  透过媒体的解读,我们不难发现,媒体给“学霸”戴上了闪亮的“光环”,对于“学霸”而言:一是学习态度非常好,二是学习成绩优异。因此,“学霸”一词从富有调侃韵味的语言,一下子转变为“高大上”的褒义词,成为媒体眼中的充满正能量标签式的词汇,似乎只有优秀的青年人才配得上它。
  可是,问题随之而来,传统的社会舆论,对优秀青年的重要评价标准——学习成绩必须优异。因而,就会将“学霸”与应试教育相联系,“学霸”=成绩好的学生。争分夺秒地学习、整齐划一的高考誓师大会、雷人的语言激励学习的斗志,类似的场景就会浮现在人们的眼前,认为是好学生必经历练的环节,当然在潜意识中,将“学霸”与应试教育的“苦情”联系在一起。自然而然,就有人反对“学霸”一词的使用,认为会对当下青年的价值观产生误导。
  对此,我们完全没必要大惊小怪,不必过度反应,不妨对“学霸”一词“脱敏”。“学霸”一词原本的涵义指的是,在学术领域以权威自居的人,本来是一个贬义词。但是,随着大学生的广泛使用,成为了自我解嘲的中性词。
  因而,“学霸”的流行,表现出了年轻一代追求轻松、幽默诙谐的心理。现在人借助新媒体的平台,在新的文化心理的牵引下,把语言游戏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正如几年前网络的“涨价系列”调侃:“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煤超疯”等现代版的黑色幽默,本没有多少深刻的内涵。加之,使用一些网络热词,只是是青年亚文化的体现,属于非主流地位的文化。所以,舆论完全没必要正襟危坐地进行“批判”,也没必要较真地进行解读。
  当然,对于“学霸”们刻苦学习的态度,成绩优异的表现,应该加以鼓励。毕竟,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为了学习,付出时间和精力,理所应当,但不能“有罪推定”。不少人担心,类似的鼓励,将他们会引导至“唯升学论”、“唯名校论”。诚然,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然而,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对于建立更深次的引导机制,这是教育部门、学校和社会共同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与鼓励学生刻苦学习无关。
  不可否认是,类似像“学霸”这样的网络热词,它们反映了社会热点。关注了它们,也就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可,一些热词,随着社会热点的转移,来得快去得快,就如流星一样,闪耀之后,很快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网络时代,不可避免地泥沙俱下、泛娱乐化,甚至会出现一些无聊的恶搞。社会要有定力,本就不应过度的关注,更没必要过度解读。
  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热词,我们不必过度紧张,不妨淡然处之;我们不必急于纠错,不妨放宽心态;我们不必过度解读,不妨坚持理性思考。唯有如此,面对网络文化,社会才能多一些从容,面对青年亚文化,社会也多了一份淡定。
  稿源:荆楚网
  作者:章正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徐芳)
关键词:学霸;网络热词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