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有一座县委大院悄然走红,被网友称为最美县委大院。它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就一直是灵寿县委的办公地点,可谓是历经风雨,见证了灵寿的变迁。因为60多年未变,让这座八排低矮红瓦白墙平房所在的大院,与县城的幼儿园、学校、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妇幼医院等现代化的新建筑相比,显得有些“格格不入”。(4月8日《人民日报》)
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加,以豪华办公楼为代表的浪费性支出行为和炫耀性工程也随之增加,各地变着花样把办公大楼修建成“地标性建筑”,党政机关办公大楼的“豪华病愈演愈烈”。江苏涟水政府办公楼似“山寨”美国国会,宝鸡岐山的“山寨”天安门等等种种事例不胜枚举,现在就连某些国家级贫困县也跟风起来,花费大量资金违规建设办公用房。
这些靠拿国家钱、公民钱修建起来的“豪华”楼,与灵寿县委的“低矮大院”在建筑形象上形成了明显的天壤之别,但是在为民办实事,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与工作实绩上却也有了高下之分。
某些地方政府热衷修建的地标性建筑且不说适不适合地情,符不符合需要,就说建设用的大量资金来源于何处,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有挪用国家资金的违法操作,是否打着贫困县的幌子来要财政拨款等问题就交代不清。一栋栋富丽堂皇的大楼节节耸立起来,但为民服务的热情,为民办实事的愿望却不见得跟随着越减越豪华的大楼节节攀升。群众和党员干部并没有拉近彼此的距离,相反,豪华的大楼让老百姓更加望而生畏,质疑党员干部为官的态度,这类地标性党政大楼虽豪华,但在老百姓心中却如破壁。
灵寿县红瓦白墙下的低矮大院,见证着灵寿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灵寿县并非没有条件改善办公条件,只是把用于修建办公大楼的钱省下来用在了改善农村学校取暖条件上,全县260多所中小学校、2.3万名学生告别了煤炉取暖的生活。这些年,灵寿用于教育、民政、农村、交通等民生事业的投入一点都不低,仅去年,全县财政全部支出为11个亿,用于民生保障方面的投入约9.6个亿。与豪华建筑相比,灵寿县委大院的低矮房屋、斑驳砖墙、蜗居办公的确显得寒酸、土气。但这样的“寒酸”与“土气”并不丢脸,反而被群众称赞“最美”。让百姓心生亲近、由衷喜欢,没有“衙门”的距离感,就像自家邻居。
正像《陋室铭》所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灵寿最美大院的走红,就像一面镜子,映出了群众对干部作风的期许。他象征的不仅仅是那浮夸的社会形态下别具一格的建筑形态,更是一批守得住清贫,为的了人民的好干部的形象写照。
稿源:荆楚网
作者:覃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