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备受关注的舆论风暴中被免职,随后悄然起复,“三鹿奶粉”事件并非孤案。梳理2008年以来,引起舆论关注的52起官员免职案例,40名因突发事件被免职的官员中,半数也获相同“待遇”。在免职与起复背后,透露了怎样的问题?(8月12日 《新京报》)
对问题官员的处分,既是对问题官员所犯问题的责任必然担当,也能够对其他官员产生一种强烈的警示作用,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而在对问题官员的处理上,52起官员被免职半数起复的事实,让免职变了味,使得问题官员利益不受撼动,思想难受触动的局面得到固化,已经成为问题官员治理的一大弊症。52起被免职的新闻中,有半数官员起复,显然有些沉重,必须要直面和认真思考。
正如专家所言,免职向来不是对问题官员的处分种类之一,只是问责种类之一。由于缺少规范的程序和公开透明的机制,免职成为部分被免职官员平息舆论的“避风港”。山西省静乐县原县委书记因让女儿“吃空饷”5年而被免,但时隔2月后即任忻州市环保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河南泌阳县原副县长王新科因矿难被免,但事后,王依然以副县长身份主持工作,出席各项活动,直至再次被曝光后“不知所踪”;“4.28”胶济铁路重大交通事故后接替陈功任济南铁路局局长的铁道部副总工程师耿志修,时隔不到半年,也因安全事故被免,但事后,耿志修又平安官复铁道部副总工程师的位置。所有这些案例,被问责官员被追责前后的职位鲜受冲击,暴露出问责免职的随意性,如此随意怎能起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还有,河南周口市官员薄玉龙因行贿、介绍受贿等问题被免职,但却能够在日后起任周口市检察院反渎职侵权局政委这一重要职位。虽经媒体报道,薄再次被免,但相关单位的“性质不适合反渎职侵权岗位”的后知后觉,怎么没有在其起任前得到重视。在这次起任当中,是否存在违规起任,又由谁对这种起复负责,尤其应该认真查一查,深刻汲取教训,并做到举一反三。
即便是被免职,“替党说话还是替群众说话”的河南郑州规划局副局长逯军,9个月后即官复原职,与问责条例也存在着冲突,更遑论受到。
类似被问责的官员,半数起复的现实,使得被免职成为问题官员的“橡皮擦”。表面上看是给予了处分,但背后却是“曲线救国”,故意钻法规的空子,打擦边球。换个职位,但待遇不变,为问题官员日后起复埋下伏笔。
在对问题官员的处理上,“出于珍惜人才方面的考虑,对免职官员固然不能一棒子打死。但现实中,不排除违规起复。”诸多案例已经已事实证明,缺少透明和规范的处分,缺少钢性的问责,免职难免成为问题官员“曲线复出”的“终南捷径”,要想堵塞漏洞,尤其需要完善制度,强化问责。首先要严肃问责规范处分。云南省昆明市原市委书记张田欣、江西省委原常委赵智勇被降级,无疑是开起了对问题官员治理处分的新局面,使得问责更实在,更具威慑力。今后应该在问题官员处分上广泛实行降级。其次,要严格公开获处分干部起复的程序,避免“带病起复”的出现。最后,要严格责任。对违规做出起复决定的人员,进行严格问责查处。
稿源:荆楚网
作者:张立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