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乌鲁木齐的一家影院,13岁以下的观众是不能看《京城81号》,即使买票,也会被当做退票处理。据悉,这家影城从7月中下旬开始实施“电影分级”,以13岁为界划分了“大众级”和“特别辅导级”两个级别,为避免儿童“浑水摸鱼”,影城在售票、检票、巡视等环节都设置了关卡。(8月9日《新京报》)
国家层面上,电影是否分级的话题,讨论由来已久。可是,影院自行推出“草根”的电影分级,实属罕见。而在此前,2012年,博纳影业试水“观影分级制”。电影院除了买票和提供观影服务之外,还进行电影分级提示,本质上就是一种“服务的附加值”,提升了影院服务的人文关怀。同时,影院探索电影分级,也是一种市场行为。从长期来看,市场的分级制度,有望精准定位观影人群,促进票房的增长,间接地提升中国的电影行业的水平。
不过,电影分级制度并非没有“副作用”,如何规范“草根”的电影分级,必须慎之又慎。1988年我国电影分级的萌芽已经显现。当年电影《寡妇村》上映,彼时的国人还不适应“露脐装”和“想男人”的电影元素,成为被列入国家首部“少儿不宜”的影片。哪知全国为之轰动,“少儿不宜”的标签,吸引了不计其数的人前来观看。在国人的心中,将“少儿不宜”的电影与合法化的“成人电影”等同起来。如此情形,电影分级不免让主管部门变得慎之又慎。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即便是采用了电影分级,也不能允许类似国外“成人电影”合法化,这是当下的文化共识。但是,当下有影院自行采用分级制度,本属好事一桩。不过,也要警惕一些追逐票房至上的电影发行商,争先恐后地为自己的电影打上“少儿不宜”的标签。不仅博人眼球,更是作为商业炒作的噱头。采用如此做法,可以让电影赚取“快钱”,可是对于电影创新,无异产生“副作用”。
当下,是否采用电影分级制度,民间的舆论讨论比较充分,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无论现实因素还是国际经验,电影分级制度是大势所趋。而官方对电影分级的态度一直比较谨慎,原因就在于——如何处理国家层面的电影分级制度与现有的电影审查制度之间的关系。既然如此,不妨暂时搁置国家层面上电影分级。从民间开始做,至少能将青少年屏蔽在大量血腥、暴力和性暗示的电影画面之外。如此看来,电影分级制度善莫大焉。
当然,电影分级制度是必要的,但我国现行的电影审查制度,并非如一些“激进分子”所说一无是处,其功能也预防着潜在的社会矛盾爆发。然而,一味轻视艺术性的审查也不是最好的方式,不妨将两者结合起来。在初步的审查中,判断不适合观众的内容后,交给第三方或者是影院分级。让两个制度“无缝衔接”,才能挤压利用电影分级的炒作空间,也更有利于电影的创作。这样,保持电影的原汁原味,也能吸引更多的观众,何乐而不为。
稿源:荆楚网
作者:章正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