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旱区挖井不放水泥管,粉刷水井当“景观”。近日,家住辽宁阜蒙县老河土镇梅力板村的王明德心急如焚,遭遇60年不遇的旱灾,老王的地头上就有一口井,可由于没有配套的水利设施,硬是成了摆设。当地选址不当、存在假井的问题比较严重。在横穿该村的唯一公路两侧,修在山坡上的一口口水井被高高的井台包围,并被粉刷成蓝色,异常醒目。正在收割枯死玉米秸秆的一位周姓村民告诉记者:“这些水井全部修在了土坡上,即使有水也非常浅,上周我借来水泵和柴油机抽水,没抽10分钟就断了水,要是把井打在地里该多好啊。”(8月25日《人民日报》)
挖井不放水泥管,这是如假包换的糊弄。几天前,某地电视台一段“国家拨款几个亿,换来一堆烂铁皮”的新闻视频在网上热传,反映的是国家拨巨资建立机井,某地的机井却不出水、不通电,成了一堆烂铁皮。结合《人民日报》的新闻来看,类似问题并非只是个别地方的个别现象,其他地方很可能也同样存在。
农田水利设施被视为农业抗旱的“减压阀”和“安全阀”,理应在解决“靠天收”问题、确保农业丰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家对此也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没想到,好经在某些地方却被“歪嘴和尚”给念歪了,兴修水利设施这种实打实的工作,最终沦为了应付工程和面子工程。梅力板村的很多水井为何不打在田里,非要打在土坡上、公路边,还粉刷得漂漂亮亮?无非是应付上级检查,在领导视察的时候图个好看。另外,类似现象背后是否还存在其他猫腻,比如浪费甚至贪污挪用专项资金等等,我觉得可能性也非常大,应该查一查。
今年7月以来,一场大旱在我国中部和东北地区蔓延,堪称几十年不遇。《人民日报》一篇题为《大旱之年,考验农田水利》的报道显示,一些地方水利设施配置失衡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农田‘最后一公里’的硬化和维护,关键要看县乡政府的重视程度和财政能力”。上边提到的那个电视新闻中,有一段内容非常耐人寻味——村民称“拨的两亿工程款,被少数人拿走糊弄了”,而当地某单位一名工作人员则私下透露:“要不是遇到今年大旱,谁能发现的了?”一场天灾,暴露出多少人祸?令人触目惊心。
今年5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同时决定大幅增加国家创投引导资金促进新兴产业发展。6月12日,财政部、水利部联合下发关于《中央财政统筹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部分条文修改征求意见的函,确定计提资金将重点投向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但愿这新一轮的水利投资和水利建设能够“实打实”——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每一个设施和每一口井都能发挥实际作用。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在投资和建设的过程中严格把关,不让任何一个环节跑偏。
稿源:荆楚网
作者:乔志峰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