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重点高校通过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农村学生专项自主招生等政策向“寒门学子”倾斜,成效明显且获得各界好评。但据海南一贫困县高中老师反映,越来越多县城领导不再送子女到省城读书,而是送往贫困县高中就读,与农村孩子争夺政策照顾机会。
当官二代化身“寒门弟子”争“高招扶贫”名额的新闻被报道之后,网上又掀起了一片舆论热潮,有人说这又是一出官员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的“好戏”,也有人说纵使再好的政策也拼不过一个“好爹”,可是公众这种吐槽真的有意义吗?难道我们情感的宣泄就不能转变为理性的思考吗?
很多“新鲜出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暴露出各种各样的漏洞和弊端,使得很多人钻了不该钻的空子、享了不该享的好处,这本是每一项政策日臻完善的过程,也是公众见怪不怪的现象。但是,一旦钻了空子、享了好处的主角与某某领导干部沾了联系,那可就成了众人吐槽的焦点。说到底,我们的愤怒究竟是源自官员特权造成的社会不公平,还是自己本身无力创造“特权”而产生的“羡慕嫉妒恨”?
当“官家少爷”化身“寒门学子”,公众急了,仅仅咬住“官二代”这一身份不放,可是我们似乎忽视了事件所反映的本质,难道只有“官二代”在依仗特权享优惠吗?难道只要是“官二代”就一定不够资格占用这份名额吗?答案显而易见,一方面,由制度本身不完善造成的漏洞给了很多高考学子“可乘之机”绝非仅有“官二代”;另一方面“官二代”本就不是一个贬义词,不应受到我们的“另眼相待”。试问,一个普普通通的村长的儿子算不算“官二代”,应不应该在此定向招生范围内?不可否认此类事件的涉事官员的确使政策执行走了样,损害了教育起点公平,应该受到严惩。但更需要我们探究的关键是政策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到底“寒门学子”谁够格?我们不能单纯的以户籍划分作为依据,应该对其家庭情况和条件的评定做一个细化的标准,同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社会监督机制,严格防范潜规则侵入“高招扶贫”政策,为“寒门学子”保驾护航。
请稍稍收起我们的愤然怒骂,别忘了“官二代”中也不乏一批怀揣梦想的孩子,莫让公众的情绪化造成另一类“歧视”和不公。请慢慢回归我们的理想思考,别忘了高考改革还需要大家的献言献策,批判之后的反思和改善才是新闻报道的价值所在。
稿源:荆楚网
作者:祖长云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