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国政协的一份统计材料: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科技支出超过5000亿元,而1978年这一数据仅为52亿多元,不到40年,我国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了近100倍。”与巨额投入形成鲜明对比,是近年来,我国真正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和大师级的科学家还鲜有出现。那么,巨大的科技资金到底流向了何处?(10月20日新华网)
国家一年内公共财政科技支出超过5000亿元,而1978年仅为52亿多元,不到40年,财政科技投入增长了近100倍。但中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平均为6.92次,而世界平均值为10.69次,与世界科技强国差距明显,真正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和大师级科学家鲜有出现。更何况近日有多名院士、大学教授因陷科研经费腐败丑闻被查。媒体追问科技投入问题,实在不难理解。
但必须看到,科技上的投入并不是很快就能带来回报。以诺贝尔奖为例,59岁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而诺奖获得者之所以年龄普遍偏大,据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陈香美教授表示,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从提出到获得诺贝尔奖一般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为科研成果需要反复检验。有的科学家可能年轻时就提出一项新发现,但可能几十年后才能获奖。如高锟从1966年提出光纤通信理论到2009年获奖,经历了43年时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论文发表15年后,才获得诺奖。
从这个角度上说,每年5000亿元的巨大科技投入未能带来真正世界级的科研成果、未能造就大师级科学家,其实并非坏事。我们不妨给我们的科学家多一点时间,让他们“慢工出细活”,让他们多坐几年“冷板凳”,而不要他们赶着出成果,不能急于求成。我们更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中国科学家慢慢出成果,毕竟基础科学研究往往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从开始研究到出成果就很漫长,而且还未必能出成果。成果发表后,还要经过同行的检验、评审,在本学科乃至社会的影响力慢慢显现。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加强对科研经费的审计与监督,对贪污、行贿、受贿与学术造假“零容忍”。在这方面,国家可以加大打击力度,既让那些“滥竽充数”的学术混混难以继续“混”下去,也让真正的学术能人能够得到更多的科技经费。
再者,国家科技经费应该重点扶持基础学科,而不能平均用力。一些科研工作者认为,科研投入的快速增长是件好事,但目前政府投入“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的倾向,使应用研究的“皇粮”增长过快,不利于调动科研机构“眼光向下”转化成果的积极性,不利于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美国高校基础研究的经费比重在2/3左右,而我国政府投入高校的研究经费,基础研究的比例明显低于这一比例。
三是,中国科研经费应该加大对年轻科学人才的投入,让年轻学子能够直接得到科研经费。再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每年通过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3000多名博士生、1万多名硕士生及l万多名主要的青年研究人员。从1984年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还设立“总统青年科技奖”,奖励优秀的青年研究人员,每年授奖200个,每个得奖者在5年内可获得奖金10万美元。 此类措施在造就美国优秀科技人才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也是我们需要借鉴的。
稿源:荆楚网
作者:汪忧草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