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更多

王孺:科研存“黑洞”源于制度有“裂缝”

发布时间: 2014-10-22 08:26:33  来源: 荆楚网  作者:王孺  进入电子报

  近日,多名院士、大学教授因陷科研经费腐败丑闻被查,科技投入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几乎与此同时,《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获批,有力地回应了公众关切。有专家称,这一方案的出台,意味着我国科技投入的管理将出现历史性转折。(10月20日新华网)
  从媒体报道的数据来看,2013全国公共财政科技支出超过5000亿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近100倍,然而近年来,我国真正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和大师级的科学家却鲜有出现。这样“高投入、低回报”的现状明显难以服众,再加上科研经费腐败、学术论文抄袭等现象频频曝光,故而越来越为公众所诟病。
  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数千亿资金投入科研,不是给科学家随意挥霍的,而是要把每一分钱都用到科学技术上,从而拿出有用成果,为祖国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如果科研资金“打水漂”,或是进了私人腰包,不仅阻碍科学技术发展,还会滋生贪污腐败和不正之风,甚至导致整个科研系统出“故障”。
  那么,科研经费的“黑洞”存于何处呢?从科研工作者分析,权力“出轨”是重点,如虚列劳务费用、收集发票冲账等手段,靠的就是权力的“生产力”;而从科研项目上看,借壳套现、多头申报等手段也屡见不鲜,科研项目成了什么都可以装的“箩筐”;再从科研运行上来说,从上到下透明度不够,巨大的科研资金到底流向了何处,花在了什么地方,少有人弄得明白。
  权力出轨、项目混乱、运行不公开等问题,归根结底是制度出了“裂缝”,让腐败因子有了立锥之地。制度的“裂缝”有两种情况:一是制度本身不完善,给了贪腐分子可乘之机;二是制度在落实过程中,严重“脱节”、形同虚设,给了腐败生存的空间。所以,整治科研“黑洞”,不仅要健全制度,还要强化制度的执行力,让制度真正落地生根。
  一方面,要合理配置科研资源,从科研计划上、资金上、部门上入手,进行全方位整顿,既要把资金都用在好的科研项目上,又要做好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用最合理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成果。另一方面,对于科研腐败现象要深挖到底、严厉追责,建立起带电的“高压线”,通过强化监督、层层把关,让腐败分子如“过街老鼠”,无处容身。同时,还需加强科研经费的透明度,让科研领域接受阳光的照射,给公众一本“明白账”。
  中央出台新规整治科研经费乱象,这是一剂很好的良药,但好制度不能只刻在墙上,还必须层层细化、落到实处才能“药到病除”。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孺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姬学涛)
关键词:科研贪腐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