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30日在广州中山大学演讲时,遇到了一位让他“坐不住”的中学生。随后,莫言给出了自己最“直接的建议”:“不要听你老师的,不要读我的书。可以读一些写母亲的,写乡村风景的,长大结婚后再读我的小说”。(12月1日中国新闻网)
莫言之所以给出这样的建议,缘于这位中学生在莫言演讲完毕现场互动环节时,向莫言抛出了自己的困惑。“我是一个中学生,现在老师推荐看莫言老师的作品,但是我发现一个问题,莫老师的书看着看着就会看到一些描写性行为的部分,我不知道这适不适合中学生看”?
应该说,这位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尖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诸如此类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一些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的教育方面缺少科学性和针对性。比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阅读能力,一味追求名人名著效应,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界限和个性差异。只要是名人作品,就不遗余力地让学生去阅读,至于产生的效果,再无人问津。
反观莫言的建议,却是非常负责任的回答:不要读我的书,可以读一些写母亲的,写乡村风景的,长大结婚后再读我的小说。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的建议,不仅勇于“否定自己”,而且超越了文学的界限,从道德层面给出了中小学生最好的建议,体现了一个作家的良知和责任感,值得赞赏。
毋庸置疑,如同这位中学生所疑惑的,莫言小说中一些描写性行为的章节,究竟适不适合中学生看?答案是明确的,在中小学生阶段,过早接触这样的书籍是不明智的,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即使是名著,尤其是带有描写男欢女爱的情节,也不适合未成年人阅读。
由此看来,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包括课外阅读,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因人施教,不同的年龄读不同的书籍,不搞一刀切,更不能为名人名著马首是瞻。唯有科学施教,规范阅读,才能避免误人子弟。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传合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