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随着扶贫开发工作不断深入,扶贫面不断收窄,扶贫任务日益艰巨,“硬骨头”越来越多,扶贫开发已然驶入了的“深水区”。所以,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扶贫工作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要想适应扶贫工作的新常态,必须畅通扶贫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切实转变作风。以往扶贫工作中,一些扶贫干部热衷于纸上扶贫、电话扶贫和喇叭扶贫等,不愿意深入到基层去了解民情民意,导致扶贫工作流于形式主义。有的贫困村本来不适合种茶叶,非要拉来大批茶叶种子;有的贫困村土地本来适合种植,非要挖个塘来养鱼种藕。这些现象已经不是孤例,更是从侧面反映了一些人的扶贫作风漂浮。所以切实扶贫工作作风,就要真正明白扶贫的真正意义和目标。
深入基层摸情况。贫困原因、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和扶贫措施等,这些都不是闭门造车即可灵光一现,需要扶贫人员深入到一线、深入到群众,才能得到。无调查权就无发言权,只有大量掌握扶贫的第一手资料,才能在“精准扶贫”上做文章,用“定位仪”和“瞄准器”对贫困户进行准确定位和精确瞄准,通过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力量,分年度、分批次对这些贫困对象进行脱贫。
持续关注“扶贫后”。完成阶段性的扶贫工作后,一些工作人员则认为大事已了,于是马放南山、兵封刀库。其实贫困是可反复、可循环的,一时脱贫,并不意味着永远脱贫。一场大雨、一场疾病,就可能让富起来的群众重新戴上贫困的帽子。这就需要扶贫工作要做好后期的关注,切实重视“扶贫后”,要用制度或实际行动将扶贫成果形成长效化,要待输血功能真正形成造血功能后,才能转移扶贫重心。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别亚飞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