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网络用语正在影响着人们的表达方式,其中不乏低俗、粗鄙的词汇。在大学校园,“屌丝”“我靠”等粗口随处可闻。对此,南开大学的学生近日自发组织起“网语寻美”活动,力图让“粗鄙化网语”远离日常生活。(1月19日《光明日报》)
近年来 ,网络大大丰富了传统语言文化,拓展了语言的传播范围,加快了语言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多的网络用语融入人们的生活。网络语言高度贴近普通群众的生活和心理,其中不乏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新鲜活泼、富有创意的词汇。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粗鄙低俗的网络语言,也频频成为使用广泛的流行语,甚至成为一些青少年的口头禅。
在百度百科所收纳的网络流行语中,一些词汇明显有着粗鄙化意味:蛋疼、绿茶婊、坑爹、屌丝、尼玛、你妹、我靠等,针对这些粗鄙化的网络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还有人认为,杜绝低俗语言即是扼杀语言的创造性。
众所周知,现在新生语体,类似“凡客体”“淘宝体”等大量衍生,都是网络语言带来的现象。如2011年8月10日,郑州市交巡警打破传统宣传方式,首次将网络上流行的“淘宝体”用于交通安全宣传,这种可爱的沟通方式,被赞更亲民更接地气。不容置疑,网络语言,推动了语言词汇的更新和新生语体的出现,促进了文字的发展和融合。它们是新一代年轻人创造性思维迸发出的火花,或充满感召力,或富於亲和力,无一不是健康心态的写照。
但粗鄙语言同语言创新有著天壤之别,不可等同。语言创新是创造人们喜闻乐见、给人以愉悦感的语言形式,而粗鄙语言则是缺乏思想深度、情绪化的语言表达方式,本身就包含著低俗、厌世及攻击性元素,会给人词汇贫乏、缺少修养的印象,与年轻人应当具备的高尚情操和进取精神相去甚远。至于用“语言创新”论来为粗鄙化网络用语开脱,则根本站不住脚,因为所谓的“语言创新”论无法掩盖粗俗语言的本质特征。
比如“你妹”这个词,朋友间用大多是开玩笑、无恶意,但这个语言本身的攻击性依然存在。而“屌丝”、“蛋疼”,说到脐下三寸去了,从传统来讲,凡是提到生殖器,一般说出来会让人觉得你粗鄙不堪,只有很粗俗的人才会直接讲出来。就这样一个粗俗的字眼,不能想象怎么能堂而皇之地挂在嘴边?
汉语有“雅言”的传统,这出自《论语》,指的是孔夫子说话语言风格优雅。令人遗憾的是,网络大量粗鄙化语言的流行,显得粗俗轻佻,正在背离这一传统,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大不相容。甚至有些人常常以丑陋、低俗为美,不分场合、不分性质,开口闭口就是“你妹、蛋疼”,不管是在网络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肆无忌惮用这些粗俗不堪的语言,故意恶搞,破坏了汉语的严谨与含蓄。
目前,我国网民规模已超6亿,而且10岁到39岁的占到绝大多数。很多网络语言是经过巧妙伪装的粗话、脏话,广泛流行影响社会风气,也不利于青少年健康发展。网络语言粗俗之风已然成了一种“语言公害”。然而,笔者以为不能把板子都打在网络身上。网络更多是一种媒介工具,它主要是使粗鄙语言获得更高效传播、更广泛普及。一个人如果满口“尼玛”、“你妹”,我们不能仅仅把它归咎于网络,因为假如没有网络,他同样可能会说“××的”等“国骂”。网络可能让粗鄙词流行速率加快,但本质上让粗鄙词流行的,还是社会的文化环境。
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表征。网络语言也是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形式,是“生活的产物”,或者说是现实生活的网络折射,是社会状况的“晴雨表”。 如果现实社会中的生活方式,普遍是文明健康、富有文化底蕴、格调清新高雅的,即便互联网也不见得能掀起粗鄙语言的浪潮。说到底,语言的粗鄙化根源于生活的粗鄙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道德、文明缺失,以丑为美的社会现实。
因此,面对网络粗鄙语言的风行,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提升审美趣味。丰盈的文化底蕴可以让日常生活精致风雅,精神文化荒芜,则会导致日常生活的粗鄙恶俗。就如饱学精思之士不太可能开口闭口皆言“蛋疼”,不学无术之徒,即使面对中秋之月,也不会涌动“海上生明月”的诗情。精神层面的价值提升,才能有效抵制粗鄙语言的流行。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对网络语言的使用进行立法,给网络语言的使用设定规矩,既保留网络语言简洁明快的长处,又能防止网络语言对规范语言的破坏,让我国的传统语言文化得以健康发展和创新。
稿源:荆楚网
作者:朱海滔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