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日下午我都不开心,因为和爷爷奶奶吃完中午饭,我又要走3个多小时去学校了。爸爸出去打工以后,再没人骑摩托送我上学。”这是湖北寄宿留守儿童小梅的内心独白,像她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日前,教育公益组织歌路营发布《中国农村住校生调查报告》(下称《报告》),这是我国首份全面剖析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的研究报告。(1月22日《工人日报》)
在很多孩子享受着爸爸妈妈车接车送,爷爷奶奶管吃管玩的今天,还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朋友可能是一群小鸟、一片野花,而他们的亲人是外出打工常年见不到面的爸妈和在村里弯腰驼背干农活的“隔辈亲”。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些“留守娃”也是爹娘的心中宝,但是养家糊口的任务让他们不得不蜕变成为一个几年见一次面的“父母符号”。“留守娃”从很小就被剥夺了在父母怀里撒娇的权力,小小的身躯忍受着仿佛一个世界的酸楚。
当然,随着农村向城市的劳务输出日益增大,庞大的“留守娃”队伍也必然引起国家的注意。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自然是重中之重。农村地区实行集中办学后,解决学生上学远的主要办法是发展寄宿学校。从国家层面调整教育布局的政策可看出,关注“留守娃”受教育权利的实现首当其冲。
然而,在教育权利实现的同时,这些农村住校留守娃的心理健康整体堪忧。《报告》指出,基础教育阶段3276万寄宿制学生,近60%是留守儿童;寄宿制学生平均身高比同龄孩子少6厘米至10厘米,体重少3公斤至9公斤;47.3%的孩子常有负面情绪困扰。
因此,对“留守娃”的关爱不能止步于“心外”,更应着重于“心内”。“留守娃”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缺少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引导和帮助,容易造成一种“爸爸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了,把我一个人扔在学校不管”的偏执心理,甚至有些孩子心理发展异常而走上犯罪道路。
仅仅是为娃们提供教育资源而强硬要求他们把精力都投入学习中,或是捐资捐物给予身外帮助忽略对他们内心的疏导及引导可能会造成部分儿童心理畸形发展。“留守娃”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关爱的人,他们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制度性孤儿”,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
当然,关心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不是一时之功,更应多方合力久久为功。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对待“留守娃”的观念到了该纠偏的时候了,除了关注他们的“心外”更应发力于“心内”,让“留守娃”喝药自杀和患上精神分裂这样惨痛的悲剧少一点再少一点,愿每一个“留守娃”的天空都是爱的颜色。
稿源:荆楚网
作者:韩品丹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