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些地方保障房项目频频出现入住率低、申请遇冷情况。专家分析认为,为按时完成保障房建设任务,一些地方存在“重建设轻规划、重数量轻质量、重完工轻分配、重建房轻产业配套”的不良倾向,使部分保障房偏离其保障民生初衷。(新华网2月5日)
据统计,河南全省已建成的保障性住房中有2.66万套空置超过一年,其中安阳3000多套已经建成的住房空置未用超过一年,空置率达68%;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数据显示,在全省2014年竣工的91万套保障房中,入住率为88%,这意味着还有总数超过10万套保障房没有入住;在南宁市调研时,某晚在一保障房小区内看到,几栋已出售近三年的楼盘亮灯住户并不多,部分限价房亮灯率不足10%。这些数据列出了多地保障房没有入住情况,从数据看到入住率不理想,出现空置现象。
保障房是政府的惠民举措之一,是一项“暖心工程”,为什么会出现保障房“遇冷”情况?报道中提到四大“不良倾向”,导致保障房上演“空城计”,真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吗?
当然了,四大“不良倾向”是原因之一,保障房地址偏僻、基础设施不完善等也是其中之缘由,但是笔者认为根子在政府身上,是政府的政绩观偏向所致。历史上的空城计是诸葛孔明一手策划的,今天的保障房上演“空城计”,“孔明”却是政府。四大“不良倾向”中的“建设”、“规划”、“数量”、“质量”等关键词汇,哪一样和政府无关?特别是“重数量轻质量”、“重建房轻产业配套”就是政府政绩观偏向导致的。政府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保障房任务,在政绩上表现突出,为了政绩而建房,有时没有充分考虑选址符不符合实际、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等问题,一心就想着政绩,最后导致了保障房上演“空城计”,政府在无形中成了“孔明”。
保障房上演“空城计”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政府不能再扮演“孔明”了,要积极主动作为,调整政策,完善制度,及时纠偏政绩观,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采取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实事举措,推动保障房的真正保障功能。在保障房选址上要征询群众意见,防止保障房因偏远而不愿入住;建设中更加注重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防止“回流”现象;规划好分配方案,防止完工之后无人问津等等。
通过正确的政绩导向办群众实事,让保障房由“遇冷”转为“温暖”,温暖所有住房困难的弱势群体的心,让他们真正住有所居,这才是真正新常态下新作为。
稿源:荆楚网
作者:孙家留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