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凌晨6点过,一对父子从沙坪坝青木关出发,安全抵达老家湖南省黄梅县龙感湖农场。此前,33岁的儿子小陈,15年没和家里联系,以致户口被注销。因为办理一张临时身份证,重庆民警得知他恐归15年,通知了家人。(2月9日《重庆晚报》)
看到此新闻,相信每个人内心都会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是小陈的过度自卑、攀比、面子还是愚昧无知?笔者无意再去责备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小陈,相信15年后回到家里,与父母相拥而泣的那一刻,小陈所有的酸甜苦辣早已被久违的亲情溶化。
可怜之人自有可悲之处。诸如小陈一样有着“混得不好不回家”心理的人们,其实在内心底处已经形成了一道以钱论成败的评判观,并因之异化了自己心灵中最柔弱的情感部分。对于他们来说,“混得不好”就不回家,除了内心的攀比之心作祟外,还有来自于乡邻父老厚重的期望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最终只能选择逃避。
这不是个案,已然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而且这种社会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吞噬着我们社会的温情。一边是打工者的心酸,辛苦一年到头,能够积攒下来的钱财不多,另一边是十里八乡“金钱论”衡量成败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挡着他们回家的路。从这个角度来看,“混得不好不回家”,饱含着多少在外打拼者的无奈、惆怅?
重庆市协和心理顾问事务所副所长蒋华称,恐归一族首先是心理问题,其次家庭问题。无言见江东父老,只是托词。首先要找自己性格问题。不愿面对自己的失意、失败,不愿意跟人沟通。如果一个有沟通能力的人,绝不会因为某种原因而恐惧回家,进而不和家里人联系。
要想消除“混得不好就不回家”的心理,要想还社会一个温情,要想真正让“有钱没钱都要回家”成为社会的感召,我们的社会应该坚决摒弃这种负面、不良的唯金钱评判标准,因为经济条件和收入水平、存款多少之类的因素,本就不应成为阻止回家的羁绊。
还有多少话要说,还有多少泪要流?家,永远是我们充满温馨记忆的地方,让每个在外打拼的游子感到温暖的地方,消弥一切痛苦和磨难的地方,更是可以释放内心压力的避风港。父母在乎的不是你有多少钱、带回多少礼物,而最最重要的是在于你的平安归来,能够让父母苍老的双手抚摸到你的脸庞,听你说说这一年的悲喜。
面对小陈这幕活生生的人间悲喜剧,我们的社会又该思索些什么?特别是年关将至,那些还在犹豫回不回家,还在以“混得不好不回家过年”为借口的游子们,又该有怎样的醒悟呢?
稿源:荆楚网
作者:谢晓刚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