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博士生王磊光的返乡笔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疯传,阅读量已超过4 .6万多次。“返乡的交通不再那么拥挤,故乡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却有失落;相比春节,丧葬是村民共同体呈现力量的难得时刻;青年打工者的婚姻受到物质的压迫,而知识在乡村显得无力。”
很显然,王磊光的返乡笔记意在引导人们关注“乡土情怀”,但事实上,他观点中的“知识无力感”更加触及读者们敏感的神经。一个八零后的博士生,一个文化研究系的高材生,在回乡的途中,享受绿皮火车带来的安逸,惜叹家乡人情的冷冷暖暖,感慨在物欲的今天“知识显得无力”。与其说这是一篇返乡笔记,不如说这是一位博士生的失意之作。笔者并不认同王磊光“知识无力感”之说,相反,他的文章更加体现出了知识的重要性。
王磊光的返乡笔记中反复提及初中同学炫富、回家被问及工资等细节,好像是在向读者吐槽“知识”在农村如何不被认可,博士生工资低如何让人看不起。而他却忘了,知识本不是用来炫耀的。而他也展现了当下一小部分知识分子“书呆子”的弱点,他们在固化的知识圈里封闭自我,无法更好的融入“家乡”环境,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关系处理能力才是让人堪忧的。
“你要问我过年在家乡看什么,其实我没看什么,因为一大半时间是呆在家里看书,看电视,写东西。”王磊光在笔记中如是说。一个社会人,无法融入社交生活,把自己封闭起来,还要怪周围的人“物质”、“没有知识”,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自诩为知识分子,把自己与农民工划清界限,看不起靠劳动赚钱养家的农民工,还拿“知识无力感”吐槽社会现实,这不是可笑吗?
“低保户”、“大学生家庭”、“博士生请客”……在“知识的无力感”章节,他所提及的三个故事,并不能支撑他的观点。拿个别村官的社会现实吐槽整个国家的低保政策,站不住脚。拿知识投入与物质回报来衡量“知识成本”,他自己就先走进了用金钱衡量知识的怪圈。拿一个博士生因为工资低不敢出门来批判高知识低薪酬,并不可靠。
试问,学知识就是为了赚钱吗?一个已经读到博士的高材生,应该说涉猎的知识领域应该很宽泛了。他难道不懂知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吗?他难道不懂知识对于人类的进步是金钱物质无法衡量的吗?为什么非要钻进“工资多少”的牛犄角里?农民老百姓不会高谈阔论人文地理,整个国家社会的文化水平更不可能一夜之间陡然增高,如何更好地与这个社会沟通,是每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应该思考的问题。
试问,农民工养家糊口有错吗?这个社会其实很公平,我们国家的教育政策考虑到每一种人才的未来发展方向,有的人擅长诗词歌赋搞创作,有的人喜欢分子离子搞试验,有的人身体强劲做劳力,有的人心灵手巧善家政……我们不能限制每一个人的职业规划选择,不能强制要求高中生比博士生赚得少。在市场经济的规则里,从来不用知识衡量价值,而用价值换来财富。而社会需要并不等于市场需要,农民工作为整个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用自己的劳动与双手换来家庭的富裕并没有错。
“知识无力感”是伪命题,如果没有纯粹做学问的心,请不要把物质与精神的“贫穷”归于不断地做学问。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杨璐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