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时日,人民日报、人民网推出的《“四有”书记谷文昌》的报道,引发网友点赞一片。一个县委书记,离世已经34年了,还有那么多人为之记得、为之缅怀、为之称颂、为之景仰,是一件多么令人心暖的事情。他的“身后名”,是穿越时空的掌声,润养了从政精神,成为“愿为好官者”的典范。
为官留什么?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留下一个好名声。这是一个从政“功名观”的问题,功名观直接影响为官者的“身后名”。有的能够名垂青史,有的什么也不会留下,有的还会留下千古骂名。从谷公的“功名观”来看,“功”就是对人民有功,“名”就是在身后留名。为官一任,给群众留下了什么,对当地现状改变了什么,为当时社会留下了什么,这就是共产党人“功名观”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有两个经典的为官故事,一个是《七品芝麻官》,七品县令唐成通,不惧诰命夫人及背后势力威风,终将正义匡扶,践行了“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为官誓言。一个是《徐九经升官记》,体歪心正的徐九经,与王公贵戚斗智斗勇,让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之后脱袍挂冠,歪脖树下卖酒为生去了。
两个封建社会的为官故事,之所以那么的深入人心,被人们反复吟唱,全然在于唐成通和徐九经两个人,生前做了“为民事”,身后留下了“千古名”。
当今社会也是这样,想要追求“身后名”,就需做好“生前事”。无论什么时代,“身后名”都是根植在老百姓的心里。因此,要做老百姓高兴的事,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莫做那些只顾自己高兴、甚至是损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情。要做那些管长远、出潜绩的事情,莫做那些只管眼前、急功近利、一味追求显绩的事情。要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事情,不能为官不为,一事无成;更不能为官乱为,非但山河不改,反而千疮百孔,让老百姓失去了“信任感”。
政去人声后,民意闲谈时。当把“身后名”作为“从政目标”和“行事指南”,为官者就会谨慎地思考、谨慎地作为,让眼前所做的工作经得起群众的检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忠友
(作者:姬学涛)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