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准毕业生,大学四年狂揽65个证书,连续两年综合成绩全专业年级第一,创办过志愿者服务队,当过大企业董事长助理,开过传媒工作室,可如今凭借着这么多的优势,却找不到一份称心工作。要毕业了,他却又面临一份考卷:是能力重要还是学历重要?(5月10日人民网)
“有证一族”在社会上已经屡见不鲜。这是一个“证好”的时代,也是一个“证坏”的时代,更是一个“证书先行”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或学习或事业的征程上做任务领证盖章,来给自己的人生加V认证。“有证”走遍天下,“无证”寸步难行,证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但是加V过后的生活似乎并不是那么顺利——该名大学生狂揽65份证书却找不到一份称心的工作。65份证书,如此之巨,令人瞠目结舌。一般意义上的证书往往是能力的硬性指标,即“硬性证书”——包括教师资格证、注册会计师证、律师资格证等都具有匹配能力的同等效应。但“软性证书”却只是兴趣的外延,诸如知识竞赛等证书只是关于课外实践的一次娱乐活动,并不能证明专业能力。由此,关于这65份证书的含金量需要画上一个问号。
“是能力重要还是学历重要?”这个问句十足的引人注目。一般来说,能力和学历往往是处于正相关的关系,这里显然将其割裂开了。学历是能力的充分条件,而能力则是学历的充分必要条件。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相应的工作经历,有再高的学历最终仍逃脱不掉被社会淘汰的命运。相反,没有一个恰当合适的学历,应聘者的能力也不容易被他人发现。学历的高度往往决定了择业的高度,学历的初衷,也仅仅是量化能力的一种形式。
“毕业等于失业”成为很多准毕业生的无奈之语。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2005年首次突破300万,2008年超过500万,2011年过600万,2014年过700万。自2008年以来,年年被媒体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大学生的自身条件——诸如求职心态、学习成绩、能力素质、就业成本、可雇用性能力、职业成熟度等又制约了其就业的准入性。这名新晋毕业生的求职心态就成为他就业的第一道心理关卡。那么,什么工作“称心”呢?与65份证书这样“耀眼头衔”相对应的工作该是什么呢?
与其抱怨“天不厚我”,还不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理想和价值取向,提升自身素质,来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
稿源:荆楚网
作者:周启文
(作者:姬学涛)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