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半年武汉电视问政7日晚举行第二场,首次将镜头对准了该市各区的村级基层组织。村委会大门紧闭、书记每周只上两小时班、冒领村民补偿款……面对暴露出来的村级基层组织慵懒涣散状况,被拷问的各区书记纷纷看到工作中的不足,表示将加强改进。(7月8日 中国新闻网)
在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农村工作中,村干部扮演着“万金油”角色,他们既是党和政府的“传话筒”,又是基层群众的“贴心人”和“代言人”。然而,武汉化学工业区八吉府街新村村的诸多村民,连书记姓名都不敢确认,这不得不值得引起重视和深刻反思。
新村村的群众不清楚“父母官”姓甚名谁,倒也不足为奇,村支书一个星期来一回,一次只工作两个小时,基本上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和群众“拉家常、套近乎”少了,自然群众脑子里没有他的印象,然而,大家对这位书记感到害怕,不敢跟其接触,这又是何缘由?是“父母官”的“官气”重、架子摆的大,还是其作风霸道、独断专横?答案不言而喻。
现实中,类似新村村这样干部“在位不在岗”、“在岗不履职”,导致党群、干群关系出现紧张的现象,在农村地区较为普遍,一些地方的村干部“顶着干部的名,不做群众的事”,有的浑浑噩噩混日子,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习惯遥控指挥,与群众玩“躲猫猫”、“踢皮球”;有的利用职务之便经商办企业和承揽工程,心思和精力全花在“养家糊口”这个“主业”上,而把处理村级事务、为人民服务视作“副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不理“朝政”。这些典型的“懒政”行为,无异于“吃空饷”,已经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诚然,村干部是区别于国家公务员的特殊群体,属于游离于国家行政干部体制之外的、不在编、不脱产的边缘化干部,国家对其上班时间没有作出明文规定,但是,既然拿着国家给的“俸禄”——误工补贴,那么最起码的义务总该要尽到吧。况且,在成为干部的那一刻起,就应该明白,村干部属于“公家”的人,老百姓的事岂能“任性”而为之。
其实,为民服务得怎么样,不在于花了多少时间,跑了多少路,而在于办了多少实事和好事,群众得到了多少实在利益。或许,群众拿见面次数的多少、工作时间的长短,来评价和衡量一个村干部,不能完全客观反映出干部的真实情况,但至少可以从中看出,群众内心的期盼,还是渴望干部走进群众、融入群众,只有双方距离拉近了,干部才能听到群众的真心话,只有群众的问题解决了,党群、干群关系自然就和谐了。
之所以存在村干部“在位不在岗”、“在岗不履职”顽症,归根结底,干部自身综合素质不高是内因,干部监管不力是外因。因此,根治顽症还得对症下药,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增强村干部的宗旨意识和岗位意识,引导其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村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出台务实管用、行之有效的“治官重典”,促使村干部“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职”。
稿源:荆楚网
作者:蜀道浪人
(作者:沈素芬)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