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郑端端:破“未战先败”困局尤需综合施治
发布时间:2015-08-04 16:10:34来源:荆楚网

  2015年上半年,湖北某大型上市制造企业在国内某城市的工程投标过程中遭遇滑铁卢,打败他们的不是研发技术、产品质量、报价和服务,而是招标文件上的一栏“业绩”或“首(台)套”指标。(8月4日荆楚网)

  随着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研发及产能水平的不断提升,外加国内市场需求的逐渐增大,对于中国制造企业来说应该是迎来了“春天”。然而,面对这样的“利好消息”,国内企业虽然在成本或性价比方面优势明显,却在招标单位要求“业绩”和“首(台)套”指标面前屡屡败下阵来,陷入“死循环”,甚至被无情地剥夺招投标资格,使得创新产品“未战先败”,让国外企业“抢得先机”,造成国内制造行业供需失衡。

  俗话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国内制造企业产品较之国外产品,其实优势是明显的,不禁纳闷,为何遭遇“未战先败”的窘境?究其原因,其一,“首(台)套”招标歧视。很多业主单位招标一味强调“业绩”和“首(台)套”,让“初生牛犊”、起步晚、发展慢的国内制造企业即使有“优秀产品”,因为卖不出设备,没有业绩积累而惨淡收场,很难与先进制造国家“一较高下”。

  其二,国内业主单位对国产品牌信心不足。业主大多是政府、国企或央企,涉及金额巨大,购买决策人大多为了避免个人风险,不是从产品质量、价格、售后综合考虑,而是一味抵制国产,通常是哪个产品最贵,就买哪个,“国人都不买国货”这严重挫伤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

  其三,一些虚假的“中外形式合作”成为市场拦路虎。国外企业通过与本土制造企业“走形式”合作,共同披着“国产”的外衣享受政策扶持,这类企业脱下国产外衣,核心设备仍是进口。可谓是,挂羊头卖狗肉,如此“中外形式合作”层出不穷,导致国产化率虚高,完全自主品牌市场仍薄弱。

  其四,地区贸易保护政策。每个地区都有贸易保护政策,“自弹自唱”,无法形成整体竞争合力。比如,湖北省出台的政策,只在湖北省有效。湖北省的品牌走出去,一样会面对省外的各项工程招标歧视。在全国各地贸易“壁垒”面前,本土企业很难走出去,参与竞争,形成优势品牌。

  事实上,业主单位考虑“首(台)套”用户的使用体验无可厚非,如果产品缺乏必要的测试及问题反馈,谁也不敢冒风险使用这样的设备,国内企业的设备好,自己说好不算,如何让市场说好,业主单位说好,这仍需要不断探索。笔者认为,破“未战先败”的困局尤需综合施治,企业除了需要不断提高自主产品质量,也需要时间和政策来增强人们对国产品牌的信心。

  要打破“未战先败”的死循环,一方面,政府部门要找准问题症结,对症下药,出台相关政策,拆掉市场准入这个门槛。要从推动装备制造业实现大发展的目标出发,高度重视首(台)套试点和应用工作,开展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的认定,加强沟通协调,奖励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示范项目,推动首台套保险补偿机制长效运行,给业主单位吃一个“定心丸”,让国内企业的优秀产品得到用户的接受和市场的认可。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制造行业“中外形式合作”的企业审查,揭穿披着“中外形式合作”企业的外衣,严把审查关,让真正、完全意义上的国产企业能够享受到更多政策扶持。同时,国内制造企业要更加注重技术改造和原始创新,更加注重高端装备制造,采取让业主单位‘一段时间免费试用’等方式增加市场份额,提高首(台)套,树立企业品牌,让我们真正有自主创新的高端装备和核心技术。

  此外,各地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维,着力优化结构、协同发展,打破各地的贸易“壁垒”,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与效率,与关键技术创新相结合,改进制约产品质量的薄弱环节与因素,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打一场以品质、品牌为主导的“贸易战”,推进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迅速普及到全国,提高中国制造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稿源:荆楚网

  作者:郑端端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瑕侀椈鎺ㄨ崘: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