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知风:才明白《开罗宣言》海报为何遭质疑
发布时间:2015-08-18 08:28:32来源:荆楚网

  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开罗宣言》定于9月3日、即反法西斯胜利纪念日的当天公映,但该片的一组全新海报引发争议。这组海报共有4幅,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毛泽东的形象分别很突出地印在上面,而参加开罗会议的蒋介石却未出现。一些网友质疑这样的海报暗示毛泽东参加了开罗会议,而蒋介石没有去。(8月17日《环球时报》)

  虽然,在网络上看到了各种“版本”的《开罗宣言》海报,但也没有引起特别注意,要不是《环球时报》的评论解开其中的来龙去脉,真不敢相信一部有史实的电影,用以宣传的海报却显得“失实”。尽管片方表示还有其他突出蒋介石和宋氏三姐妹的海报,但舆论的不满声仍不绝于耳。由此明白了,网络上不少《开罗宣言》的“海报”,是因此被PS出来的。

  当了解了其中的原由后,笔者也是与《环球时报》评论中的看法一致:“相信片方不可能糊涂到公然违背历史事实,搞出‘存毛去蒋’的事情”,因为,1943年11月的开罗会议有丘吉尔、罗斯福、蒋介石三位国家领导人出席,蒋介石关于中国收回台湾的要求得到英美领导人尊重。那么,影片《开罗宣言》的海报,为何突出了,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毛泽东的形象,而参加开罗会议的蒋介石却未出现?

  根据制片方的回应,似乎在意义上通过海报做了“蒙太奇”。片方表示,蒋介石在开罗会议上获得发言权,中国被承认被认可,是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牺牲的结果,是全民族坚持抗战的结果,而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其中的逻辑关系确实是成立的——如果没有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民族坚持抗战,在不同的结果下,中国也不可能被承认被认可,蒋介石在开罗会议上也未必能获得发言权。

  然而,这种对抗战成果的追根溯源,完全可以通过影片的情节来潜移默化。就电影艺术而言,对主题的渲染,在很多时候意会比言表更有内涵、更高明。而电影惯用的蒙太奇,也是在具体情节(而不是认识)上的拼贴剪接手法。如果对一种认识上的延伸和深化也采用“蒙太奇”,正如《环球时报》指出的,“对不了解该片来龙去脉的人来说,误读很难免”。 如果片方是想以此弘扬“正能量”的话,它的实际效果恐怕将是相反的。

  笔者好像是不大写“影片”的,但读了《环球时报》这段话,也觉得很有启发:“弘扬正能量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说好话过头就是谁都能识别出的奉承话,其实际效果将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正面宣传须恪守实事求是的底线,而且它不能掺入任何功利主义的目的。”就如当前不少抗战片来说,拍得是越来越离谱了。诸如遭观众诟病的“手撕鬼子”,看似在宣传抗日战士的勇猛无比,实则给人抗日并不艰险的感觉;对于回顾这段空前惨烈的战争历史,给后人的教育却趋于娱乐化了。

  其实,影片《开罗宣言》展现的是一个历史片段,对这个主题的延伸和烘托,不必成为影片的“主角”。对于一个已经反复强调的历史定论,就如《环球时报》所说的“不意味着我们今天对那段历史每一个具体事件的记述都要对照这个结论,同它直接挂钩”。那么,影片《开罗宣言》就不必担心观众会不知道开罗会议的前因后果,而非得用海报来提示这个本应属于观众的“观后感”了。

  稿源:荆楚网

  作者:知风

(作者:知风  编辑:蓝镭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