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久以来,“‘体制内’”就业牢牢地与“稳定”一词联系在一起,也因此成为众多年轻人竞相追求一份“体制内”工作的原因。然而近些年来,就业环境向着宽松、自由、多元的方向发展,“体制内”外就业的区别似乎正在一步步变小。(9月14日《中国青年报》)
经过近年来的反腐和正风肃纪,公务员已经不再是人人艳羡的“香饽饽”了。伴随中央八项规定、个人事项申报制度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公务员的隐性福利和灰色收入已经得到有效的治理,而与之相应的,公务员的工资待遇也较以前有了大幅的缩水。加之,中纪委高压反腐,不少贪腐官员被查落马,使得不少人感慨,官员已经成为了高危行业。正是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体制内工作的优势在不断被削弱。无论从公考报考人数的递减,还是从官员纷纷辞官下海,亦或是基层公务员哭穷“晒工资”,我们都能隐约的感受到,公务员职业的吸引力已经大不如前。
此次,中青报的网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八成的受访者认为,体制内工作的优势正在削弱。这或许是当下民意对于体制内工作的一种具体再现。部分人担心,随着体制内工作优势的削弱,会导致公考竞争变小,进而影响新进公务员的质量。同时,在职的公务员也会心生去意,官员辞职下海在未来将不再是什么新闻。如此以来,公务员队伍的服务质量会打折,人员的流动性更加频繁,公务员将迎来自己的“冬天”。
其实,这样的担心,有些多余,相反,笔者倒是认为,体制内工作优势削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前些年,媒体经常报道各种“公考热”的新闻,就有人在批判,青年人扎堆报考公务员,寻求稳定的工作,而不思在社会经济中去奋斗,是社会和国家的损失,并且也会带坏社会风气。
“公考热”时,公考人数激增,竞争压力变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经过公考的公务员就是优秀者,就是能力超群者。不过只能说明胜出者考试能力强,面试口才佳,这和能否干好公务员工作并没有直接关系。
在青年人都在醉心于公考的大环境下,会催生不少的投机者,他们凭借着财力优势,参加各种公考培训班,从而获得在考试中的竞争优势。这些人并非真心怀为民服务之志,而是冲着公务员那份安稳和优厚的福利而去的。这种心态下的公务员,怎么能够扛起为民谋利的大旗呢?现在,公务员优势在削弱,对于投机分子而言,这是沉重的打击,而对公务员队伍的纯洁性建设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那么,公考遇冷是否会导致新进公务员的质量偏低呢?答案是否定的。不管公务员如何遇冷,社会上永远都会有一批想要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报考者,他们志在于此。不管是公考热还是公考冷,这一批人的竞争,才是公考的决定竞争。而且在这些胜出者,因为在主观上摆正了思想,对于未来有着自己的职业规划的,这些人才是社会需要的公务员人才。他们才能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使命传承和发扬。他们选择公务员,不是基于金钱待遇的考虑,而是理想,这样的人,更加的纯粹,也更能在公务员职位上不断成长,必将成为公务员队伍中最为坚实的中间力量。
体制内工作优势削弱,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必经阶段,也是公务员等体制内工作,作为一个普通职业的理性回归。更为重要的是,这有利于让青年人做出更为理性的选择,减少社会上的投机主义者,从而激发他们的活力。如此以来,体制内的青年,心怀天下,甘守清贫,体制外的青年融入经济,热衷创业,他们共同的名字都叫“奋斗”。这于国家而言,于社会而言,与个人而言,都是好事一桩。因此,对于体制内工作优势削弱的现象,我们当乐见其成,不必忧心忡忡。
稿源:荆楚网
作者:卢竹轩
(作者:蓝镭)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