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环保部官网、各环境保护督查中心网站及中国环境报官网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25个城市或单位因为环境问题被环保部约谈,其中2014年约谈了5个,2015年约谈20个,20个为城市,1个为国企。
不过,表态也是有差别的,一些市长们的表态非常具体,并明确列出了整改举措,相比之下,个别市长们的表态则显得含糊笼统,尚不清楚其究竟准备如何整改落实。
有这样一句歇后语说得好“剃头挑子——一头热”,用以比喻一厢情愿。从2014年开始,环保部便针对环境污染问题,陆续约谈25个城市或单位。面对约谈,一些市长们的表态非常具体,并明确列出了整改举措。然而,个别市长们的表态则显得含糊笼统,尚不清楚其究竟准备如何整改落实。看来,凌厉的环保约谈态势,并非能一蹴而就,难道约谈风声一过,又要变本加厉地卷土重来;亦或是随着时间推移,约谈可能变为空谈,整改变成不改。笔者以为,何不把表态“含糊笼统”市长晒晒?找到真正能牵住环保治理“牛鼻子”措施。
保护好一方山水,造福百姓,遗泽子孙,乃是地方政府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责任。然近年来,环境问题不时引发公众焦虑,当环保局长屡屡成为质疑焦点,“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请环保局长喝黑水”成为热点新闻时,环保局长“匿名举报”的尴尬,环保部门“看得见管不到”的无奈,再次折射出,环保问题光靠环保部门的确独木难支。与此同时衍生的检验湖泊水质的标准,是看市长敢不敢跳下去游泳。真可谓是一语道破环保问题的“天机”。看来“症结”还在如何理顺体制机制,转变地方经济发展方式;如何把环境保护和GDP政绩考核双重挂钩,倒逼地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其实,对于一些地方政府来说,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利益纠葛,才是环境问题难治理的难点所在。从早前一些地方巡视组反馈的情况不难看出:领导干部违规插手环评审批、开办公司承揽环评项目牟利、环评机构资质审批存在“花钱办证”现象等等;另外,污染企业多是当地税收大户,关乎一地经济发展态势和劳动就业,甚至与有些部门和个人的私利相勾连。这难免会出现环保执法中常见的“间歇性失明”;其次,领导干部的任职流动性大,而污染又非一朝一夕,从而给依法追责带来不小的难度,也会让一些地方政府负责人敢于冒风险;再者,约谈就算再严厉,它既算不上一种正式的行政手段,也谈不上是一种惩罚措施,更不会对日后的升迁有多大影响。鉴于种种诱因,“含糊笼统”也就在所难免。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于约谈其实不管态度很好,表示“愧疚”,并承诺加强整改也好,还是表态“含糊笼统”也罢,都不容过于乐观。如环保部华北督查中心就大气污染防治问题约谈安阳市市长,3个月后,督察中心再次进行“点穴式”督查时发现,禁烧工作开展不力等问题依然存在;又如环保部、河北省政府曾联合约谈保定市人民政府,要求对方在今年6月30日前对白洋淀环境整改到位一样。保定市政府也拍了胸脯保证完成整治任务,结果是7月白洋淀水质为Ⅴ类,中度污染。两者相比,约谈并没见奇效。约谈如果只是重重拿起、轻轻放下,没有撕破面子,没能成为一种制度,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定义出来,环保约谈的震慑力,不足以形成带动环境整改的牵引力,污染依然会“涛声依旧”。
有道是“只要行动,就有收获”。青山、绿水、空气常新虽是美好生活愿景。但相信有了环保部门约谈的敢约、敢谈、敢红脸,如果再辅以治理不好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究竟该承担多大责任?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在被约谈后,在怎样的情形下应当引咎辞职等制度措施,定能让约谈不会成为空谈,促使督政起到真效果。
稿源:荆楚网
作者:鱼予
(作者:姬学涛)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