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余志勇:“垃圾围村”引发的何止是“乡愁”?
发布时间:2015-11-15 11:29:30来源:荆楚网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农村垃圾治理是我国乡村建设的老大难,也是世界性难题,尤其近年来大量出现的废旧塑料包、农膜、秸秆等因处理不当污染环境,甚至威胁到“菜篮子”和“米袋子”的安全。13日,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十部门首次联合发文向农村垃圾“宣战”。目前,农村垃圾中最大头的生活垃圾一年便有1.1亿吨,“垃圾围村”能否突围?(11月14日人民网)

  说到“垃圾围村”让笔者不免想到“食物链”,更想到来自街头巷尾饭后茶余调侃语:有菜农称“自己种的菜都是每天拿到市场去卖,自家人根本不吃”。缘何菜农不吃自家种的菜?粮农不吃自家产的粮?养殖户不吃自家养的鱼?是“忍嘴待客”?非也!而是心知“白色垃圾”、农药残留等经年积累的毒素,导致土壤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对土壤中生长的植物产生了污染。试问这种“垃圾围村”,吃与被吃,吃与不吃,村伤几许?“垃圾围村”监管能等闲视之吗?

  曾有调查显示,“垃圾围村”所显露出对生存健康的风险,与PM2.5或水土污染同样严重。以被不少媒体称之为“癌症村”的东莞市虎门镇远丰村为例,一个有着400余人的村庄,村后有座垃圾山,10年间12人因患癌症死亡。就事实而言,其实无论城市也好,农村也罢,发展经济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农村污染影响了耕地质量,直接威胁着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有的耕地被污染后,修复的成本十分昂贵且时间成本极大,甚至是永久的。或许受直接影响的是农民身体健康,但对城市居民来说,“城门失火殃及鱼池”又能幸免吗?

  诚然,一些地方农村村民,环境意识相当薄弱,没有养成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使广大干部群众逐步提高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改变消费方式,号召村民尽量减少日常生活垃圾,提倡使用那些能够在短时间内自然降解的塑料薄膜和垃圾袋,减少白色污染,是重要举措。但话又说回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在加速,垃圾体量只增不减,目前我国有上百个城市、近千个县没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语境下。这些县市的垃圾,能运到哪儿去呢?全国58.8万个行政村中,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和非无害化处理的仅占37%,全国村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只有11%。职能部门对垃圾就没有基于责任之上的警觉?

  毋庸讳言,要消除“垃圾围村”,就必须清除乡村治理的“盲点”。因为乡村是各种社会问题包括“垃圾围村”等等的集中点,也是社会矛盾的积聚区。对城市而言,只要每天运出去堆放垃圾就解“后顾之忧”,远远远感受不到“垃圾之殇”带来的痛。但对于不少地方还处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状态,无论是直接风险还是间接风险,生活在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垃圾山旁边,会对人体无害吗?是办法不多,还是监管责任多元无从梳理,真是值得我们主管部门深思。

  有道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保护民众的居住生产环境,不仅要考验地方政府的行政智慧,更考验政府领导的长期发展眼光。还是回到“食物链”的原点,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为例,只有解决好乡村治理问题,才能激活农村发展活力,才能重新唤醒美丽乡村的记忆,成就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环境清明,让农村和城市在环境保护上取得双赢,不仅利国利民,更惠及我们的子孙后代。

  稿源:荆楚网

  作者:余志勇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