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攀枝花米易县得石镇中心校曾经在网络发贴,倡议网友为该校学生捐赠御寒衣物,随后,全国各地的爱心源源不断,学校收到的衣物也越来越多,每年可达数十吨。如今,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虽然当地学生不再需要旧衣服,但网友们的爱心却还在继续。衣物越积越多,这该怎么办?学校因为不堪“爱心重负”而陷入苦恼。(11月25日《华西都市报》)
8年前网友和学校在网上发了一条呼吁爱心捐赠的帖子,公布了学校的地址和联系电话,希望爱心人士为山区孩子捐赠衣物。帖子发出后,很快就得到了很多爱心人士的响应,开始有人给学校寄来旧衣服、鞋子和一些文具。然而如今这所学校的犯难,“捐赠过剩”反而成了“甜蜜的负担”。
透过这件事,让人高兴的是,“一人有难大家帮”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一直是薪火相传,社会爱心人士爱心接力不止,让人倍感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如春。但也让人遗憾的是“捐赠过剩”中存在的诸多弊端。
类似该校这样遇到“捐赠过剩”难题的,在全国并不少见。所谓“爱心过剩”却是一种假象。因为社会上还有很多需要爱心的人没得到及时的帮助。现在我们看到的“爱心过剩”,只是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错位。期盼有关部门真正重视,采取科学慈善方式引导公众,让爱心有制度性出口,让低水平重复献爱心现象消失。
“爱心过剩”的原因,当然与少数爱心人士的盲目捐赠有关,但是更多的则是爱心组织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科学的指挥协调的组织能力,以致好事没有办好。要解决这一问题,还得以政府民政部门为依托,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做好协调统筹工作。虽然现在各种公益组织或个人等社会力量不少,他们都在致力于开展各种爱心活动,但是毕竟他们的力量有限,资源有限,他们之间不能有效地互相协调,没有很好的统筹安排,造成慈善资源分配不均、造成资源浪费也就在所难免。政府有责任担起职责,加强相关宣讲,打通救助管道,开通日常捐衣通道,建立长效机制。政府部门可以在全国建立网站,统一发布信息,接受捐赠,统一调配,等等,政府应该有这个能力,也只有政府有这个能力。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爱心善举是天下最光辉的事业。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捐赠也是一种扶贫方式,要保障供需平衡还需下决心、下力度,在多方努力下将慈善科学化。将社会形成大的慈善循环体,相信在更多爱心人士的鼎力相助下,汇聚爱心,形成爱心洪流,温暖更多人。
稿源:荆楚网
作者:高月云
(作者:杨虹磊)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