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前的诸多影片中,台湾校园青春片《我的少女时代》成为票房黑马,影片自11月19日上映以来,票房已接近1.5亿,上映首日夺得单日票房冠军并成为台湾片内地票房冠军。同时,口碑成绩单也是让人眼前一亮,包括淘宝电影在内的6个平台平均得分值高达8.9分。(11月26日北京青年报)
自电影《那些年》以来,台湾小清新电影在内地掀起了一阵阵青春热潮。《匆匆那年》、《致青春》、《栀子花开》等内地青春题材电影大量涌现。对比内地与台湾的青春片,情节相似,片中桥段不断,然而为什么台湾青春片好评如潮呢?
台湾青春片更真实而平凡,没有过多的情节激荡起伏,娓娓道来的方式更容易深入人心。在《我的少女时代》中不少桥段与内地片相似,但影片采用的怀旧点,像刘德华、小虎队都很好的勾起了80后90后的回忆,片中《追梦人》的配乐更是让观众心潮澎湃。剧中对学校老师给学生“好”“坏”标签的反抗,也引起对教育的思考。
制作精良用心,注重细节。我们看到的台湾影片从选角、人物造型、道具使用、环境布置等等都用巧妙的怀旧点与观众内心的青春产生重合点,用平凡的角色,平凡的情节收获了广大观众的好评。
相比起台湾青春片,内地青春片中狗血、车祸、堕胎、纸醉金迷这些过于残酷的情节,真的代表了我们大多数人的青春吗?竞争、背叛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对人们的心理导向和对青春理解的偏差,造成了观众内心的落差。而内地青春片如《匆匆那年》选用大龄明星穿回高中校服,借用明星来展现和解读青春,并不能代表观众心中的青春。
关于青春,人们有聊不完的话题,它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对于往事的美好记忆,也是处在当下环境中的人们对于工作和生存压力的一种心理上的回归。青春片应该代表的是大部分人的时代,大多数人的青春,同时也应该在小人物和小细节中寻求突破。
电影是艺术,在人们的眼前展现的是一个梦。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时代,每个人有自己的青春,都有自己的青春故事,专属于自己的青春主题。在一个文化多样性的时代,大众传媒如何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代表大众的群体感受成为取胜的关键。青春题材的影片更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角色,让青春绽放更多彩的可能和梦想。
稿源:荆楚网
作者:付露
(作者:杨虹磊)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