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全国的考研人数在双连降后有所反弹。2015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规定:组织作弊、提供作弊器材、非法出售或提供试题答案、代考替考等行为将触犯《刑法》,最高可判处七年有期徒刑,被称“最严考研”。(12月25日澎湃新闻)
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进入倒计时,不少学生进入冲刺状态,以“高考模式”迎战研考,图书馆、自习室占座爆满、书海成堆。但也有一些应届毕业生临阵退缩,在最后关头果断放弃复习。
笔者漫步部分高校,铺天盖地的考研牛皮癣格外扎眼,价格不菲的“培训保录班”、“改分小能手”大幅广告十分霸气,这让每天起早贪黑、勤奋苦学的寒门学子情何以堪。当然,稍有社会常识的人都明白这只是个招摇过市的“噱头”,但谁能排除没有人偏偏愿打愿挨、冒险一试。
毕竟,不是没有出现过“技术作弊”、“试题泄露”、“保研含水”等恶劣事件,近日某政法大学改分丑闻被曝光,平日里一些名校的招录、调剂规定也让考生颇有微词。例如大学在研究生招生上享有自主权,专业课考试由学校自主命题,试卷从命题到阅卷都存在很大的自由裁量权。此外,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多由报考学校导师自主命题、阅卷,又不实现回避制度,客观上为学校、导师暗箱操作提供了便利。在搜索引擎里,笔者也时常看到这样的问题:“我想考某某学校,好考吗?公平不?”这种担忧流露的既是打招呼、走关系的投机,也是对严密考研制度的怀疑。
其实,揆诸现实,考研读研两不易。求职路上,中国研究生已经走下神坛。除了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由于工作需要,会设置较高的学历门槛外,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已不把高学历作为一项必备条件,甚至有的单位出于招聘成本的考虑,倾向于招录低学历的技术人才。如果只为靠混学历来提升就业竞争力,实在是一个幼稚的办法,未免有些“浪费青春”。当然,我们也承认院校就业歧视还未完全褪去,关键在学生本人如何增长才干、实现价值。
考研事关考生切身利益和国家人才培养质量,其严肃性毋庸置疑。但考研也是对全社会公平与否的考验。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路上,考研理应发挥促进阶层流动效能。象牙塔下,也不容有人在“灰色地带”自由行走,更不准上演“权力通吃”的幕后游戏。
因此,广大考生应当摆正心态,考试舞弊已设罪入刑,自觉摒弃想走捷径、拿钱办事的行为逻辑,以扎扎实实的奋斗换来深造之机。教育、工商等相关部门不能对负面线索见怪不怪,任由助考产业兴风作浪。在考前需要做好多方工作,明确责任分工与倒查机制,积极排查隐患、系统整治暗流,通过“一题多卷”、多途径依法严查舞弊,确保给考研族一个公平的入口。
稿源:荆楚网
作者:向定杰
(作者:姬学涛)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