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警察网安徽站官博1月6日发布消息,16时40分,被抢的五岁女童安全回到太和县。三名嫌疑人也被带回。因为上午发布的嫌疑人照片未做处理,引发某些群众不适,下午照片特别给三嫌疑人面部做了马赛克处理。(中国警察网1月6日)
从不加任何修饰,直接发布犯罪嫌疑人相片,再至虚心听取网友意见,实施马赛克处理,短短几小时,中国警察网安徽站官微虚心听取网友意见,拿出实际行动切实改进工作不足,赢得了众多网友跟帖、点赞。不得不说,这是一起化解网络舆情的成功案例,更是一次成功的官民良性互动。
回到这起案件中,5岁女童被抢,家人着急,社会关切。特别是在互联网快捷、媒体资讯异常发达的今天,作为官媒,跟踪报道案件动态,第一时间发布案件消息,对于回应群众关切,震慑违法犯罪行为,消除社会恐慌心理、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犯罪嫌疑人落网的消息予以发布,一方面,表明了公安机关打击犯罪、为民服务的态度和决心,也让人们深刻感受官媒的快速和权威。
就在人们拍手称快时,细心的网友发现,发布的消息中,犯罪嫌疑人的照片未经任何处理,其相貌、眼神、表情,全部呈现在网友的屏幕上。要知道,根据国际惯例和相关规定,对于犯罪嫌疑人,出于保护隐私和尊重他人的需要,在未作为最终犯罪定性前,对其肖像、面貌,都需要进行加工处理,不得直接播出、刊发嫌疑人图像。而该几名犯罪嫌疑人的相片却没有经过任何掩饰便发表出来。很显然,官媒在报道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工作失误。
面对网友的质疑、批评,是该敷衍了事,不管不顾,遮遮掩掩?还是该虚心接受、闻则改之?该如何处理?我们先看一组鲜活的事例:“北京地铁”将外地人称为“蝗虫”,“宁夏高速交警”瞒报事故受伤人数并诬陷新华社造谣……一些官方微博频频因为“祸从口出”而陷入争议,轻则给围观者留下话柄,重则伤害民众感情,加剧官民隔阂,甚至造成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严重下降,形象大大受损。而江苏常州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常州”积极与网友互动,针对版面单一、语言生硬等问题,通过诙谐的语言、夸张的动作,将防诈骗方法、公安知识等传授给公众,得到了网友一致点赞,“警察蜀黍也是蛮拼的”。由此可见,不同的处理方式,不仅是官员作风、服务意识的体现,更是事件好转、恶化的一个“风向标”。
令人欣慰得是,此次中国警察网安徽站官博面对问题不遮掩、不回避,积极整改,既很好地引导了舆论走向,避免了一场网络纷争,也将影响和损失降到了最低点。互联网+时代,网络发展方兴未艾,如何运用好、管理好、发展好媒体资源,如何建立一条官民互动的新途径,或许,从这起案例上,管理者应该会有所收获。
稿源:荆楚网
作者:吴俊
(作者:姬学涛)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