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中纪委机关报刊发《“腐败亚文化”就在身边》一文,报道了一些地方群众办事难,托关系、送礼成风问题。文章称,在“腐败亚文化”流毒的影响下,似乎求医、求学、求职都得“求人”,办企业、上项目、买房子都需要“找关系”“章子不如条子,条子不如面子”“有关系走遍天下,没关系寸步难行”……这样的潜规则,看起来无影无踪,却又无处不在。(2月28日新华网)
说到腐败,人人都狠,但似乎很少有人意识到,其实自己很多行为就游走在腐败的边缘,很多时候我们也在无意识地助长甚至是践行着腐败。如果说,贪官的腐败是显性的,那么普通民众的这种腐败就是隐性的,或许“腐败亚文化”是一个比较确切的表达。既然“腐败亚文化”称为“文化”,那么这种文化思想就会直接或者间接的表现在我们的行为上,比如人们热衷于“找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之类的“潜规则”,就是“腐败亚文化”最现实的写照和注脚。
“腐败亚文化”是一种病态文化,是一种畸形和扭曲的判断和认识。在这种文化熏陶下的人们,缺乏规矩意识,将“潜规则”奉为行为的准则,没有是非只有利害,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就如同“精神雾霾”,不及时祛除,贻害无穷。
每一次媒体曝光官员落马,民众都会义愤填膺地冲上去,对贪官进行“鞭尸”。在贪官面前,民众带着一种天然的道德优越感,尽情的宣泄着对贪腐的不满和鄙视。可是,一抽身回到现实,那些在网上骂腐败的人,有几个敢拍着胸脯说,自己就从来没有做过腐败之事呢?正如中纪委机关报刊发《“腐败亚文化”就在身边》一文所说的,受“腐败亚文化”流毒的影响,“找关系”“走后门”“递条子”等潜规则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看起来无影无踪,但却又无处不在。所以,不要总觉得自己很高尚,也不要心存道德优越感,身处在“腐败亚文化”的包围之中,我们未必都是人好,不过是没有放荡的机会罢了。
每个人都必须正视自己身上存在的“腐败亚文化”,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这是一种可以使人扭曲的“精神雾霾”。当我们将求医、求学、求职都得“求人”“找关系”当成了生活的“必需品”时,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被腐败同构了。如果有一天,你也有了权力,也当了官,你也会成为你曾今批评过的贪官。因为在你的内心深处,早已经埋下了腐败的种子,而这颗种子会随着你权力的增大和官位的提升,而迅速膨胀,直到有一天将你变成一个你自己也不认识的腐败分子。这样的故事,在多少贪官身上上演,但可惜的是,人们心中“腐败亚文化”的“精神雾霾”不消散,这样的故事还将不断上演,而主角很可能就是你我他。
所以,从今天起,当我们在批评贪官时,不要一边狠贪官,又一边羡慕贪官;当我们在骂特权时,也不要一边骂特权又一边羡慕特权。若社会依然是笑贫不笑贪,人们仍旧是处于一种一边恨腐一边羡腐的矛盾心态之中,那么“腐败亚文化”的“精神雾霾”将永远萦绕在我们的脑海,搅得我们的社会和生活不得安宁。作为普通群众,我们不能像纪检干部一样去惩贪治腐,但是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拒绝潜规则,拒绝拼关系,自觉脱离“腐败亚文化”,这其实也是另一种层面的“反腐败”。
稿源:荆楚网
作者:沈道远
(作者:刘展)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