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费品品质、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三个方面。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现在政府报告里,立即引起了委员代表和网民的热议。1月份李克强总理在一次会议上提到,中国制造了世界上最大产量的钢铁,却造不出一粒小小的圆珠笔“珠珠”。看似简单的“珠珠”刺痛了总理的心,也刺痛了全体国民的心。我们拥有世界上最齐全的工业体系,却在很多产品上面严重依赖进口,为何?因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追求的是多、快、好、省,追求的是一夜暴富,而不是坚定、踏实、精益求精。
供给侧改革亟需“工匠精神”的助推。去日本抢购马桶盖,到新西兰抢购奶粉,飞韩国抢购化妆品,刚刚过去的一年国人在海外疯狂“买买买”,消费总额达惊人的1.2万亿人民币,而这一系列数据的背后映衬的是国货的尴尬,反映的是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在当前中国日显突出。一方面,我国钢铁、水泥、煤炭、平板玻璃、电解铝、光伏、风电等产业出现严重过剩;但另一方面,中国的生产与供给却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中高端需求。正是面对这种日益严重的供给与需求矛盾,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供给侧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产品重量不重质,拥有庞大的生产能力,却不能满足人们对中高端产品的需求。而要破解这个难题,正需要坚韧不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需摒弃急功近利的发展思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造就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也成就了一批世界知名的企业,但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反思我们的发展模式,就会发现我们的经济增长是靠大量的中低端产业、靠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堆积起来的,我们是“世界工厂”,世界各地充斥着“MADE IN CHINA”的产品,但这里面有太少拥有“中国芯”的东西。“多、快、好、省”、“上大项目、大上项目”是很多地方政府喊出来的口号,展示给我们的是赤裸裸的急功近利的思维。也正是这种急功近利造成了我们生产了世界上品种最全的工业产品,国人却跑到国外“爆买”。与之相反,“工匠精神”则代表的是坚韧不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内含的是执着、缓慢、劳作,甚至少量的发展理念。只有真正摒弃了急功近利的发展思维,才能真正培养一大批“大国工匠”,进而形成中国的“工匠精神”,真正助力供给侧改革。
稿源:荆楚网
作者:张传超
(作者:姬学涛)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