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外界的一片质疑声中,食药监总局昨天(6日)针对上海公安部门破获的1.7万罐假冒名牌奶粉案再发公告表示,国产奶粉品牌贝因美也卷入此次假冒奶粉案中。食药监总局方面还表示,此前之所以公布假冒奶粉符合国家标准的信息,主要是提醒消费者不要恐慌。(4月7日《京华时报》)
食药监总局这次针对上海公安部部破获的假冒名牌奶粉案的回应与上次山东济南的非法经营疫苗案的回应几乎如出一辙,虽然用词不同,结果基本相同:让公众心里更没有底,更加恐慌。
在上海警方公布破获假冒名牌奶粉案之后,食药监总局几乎在第一时间就作出了回应,随之又在回应中称,案件所涉及的假冒奶粉“符合国家标准”。这真让公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如果没有猜错的话,食药监总局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些假冒奶粉“符合国家标准”用意有三个:一个回避自身的监管责任,随后的追查工作就可以可有可无;二是告诉消费者,既使是买了或吃了这些假冒奶粉也不用担心,牌子是假冒的,奶粉是合格的;三是避免社会和公众对本来就厄运多多的奶粉市场的担忧和恐慌。
淌若是后两点,那也是好心办了坏事。如果是回避责任而作出上述这样的回应,那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自从“三鹿奶粉”事件之后,国产奶粉在公众的心目中的阴影总是挥之不去。如何提震国产奶粉,让国产奶粉走出低谷,无论是业内、市场,还是管理者,都作出了艰巨努力。显而易见,国产奶粉质量频出问题,除了少数企业没有职业底线、漠视法律之外,当然还存在比较严重,或者说形同虚设的监管体系、机制。
就监管层面来讲,我们的职能部门更多的是善于问责、追责,而不善于从各个环节上去做监管工作,如发现问题、堵塞漏洞,让更多的问题曝露、查处在生产环节,而不是销售环节。近些年来,很多食品药品问题,大都是公安机关破案、媒体记者暗访曝光的,真正由各职能监管部门主动作为发现问题的少之又少。这难道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吗?
无论是广受公众关注的什么事件,相关职能部门在回应大众关切时,切莫自作聪明、弄巧成拙。本来就是假冒名牌奶粉,食药监部门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对这些已经销售到各地的奶粉进行下架、查扣、销毁,与公安机关一起查明事件真相,而不是作出让公众和消费在已经恐慌的心理再增添一份恐慌的回应。
稿源:荆楚网
作者:易楚钧
(作者:刘展)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