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东湖观点

余祖欣:精准扶贫就该多些“感同身受”

发布时间:2016-11-15 08:59:25来源:SRC-13

  近日,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轻车简从,深入岳西县头陀镇梓树村蹲点走访,与村民同吃共住,亲身体验到了扶贫对象的日常生活及实际需求。

  在扶贫攻坚“打响”之后,类似主要领导下基层与贫困户同吃同住的事例确有不少,诚然,扶贫要精准,就得摸清贫困群众所急所需,坐下来谈、住下来看,花些功夫把实际状况搞透。纵观当前,一些地方的工作始终不出良效,与工作方式及个人态度有很大关系,缺的往往也是对贫困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感同身受。

  常言“实践出真知”,精准扶贫不是靠编出来的,更不是靠想出来、看出来的,曾几何时,“精准”二字被不少人忽略,扶贫干部打个电话就算“走访”,填填表格就算“摸底”,贫困户本身就存在发展力不足、致富经验缺失等问题,有关部门却依旧被动作为,要什么给什么,稍过时日,这些不清不透的情况反成为了政策落实、工作开展的阻碍,甚至造成了不少隐藏矛盾和问题。

  常听一些贫困群众抱怨:“上头不知道我们需要什么”,虽说扶贫工作形式上不一定是同吃同住,但至少要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掌握最准确的贫困现状。个别扶贫干部何尝不是这样,贫困户一句“水电不通”听来无所谓,却不知其为生活带来的不便难以想象;在纸面上看有低保、有补贴、有经营性收入,却不知其为教育和医疗早已入不敷出、负债累累,许多贫困户尚未享受到充足的扶贫政策就被“预脱贫”,一直想要提出的合理诉求无人上传,最急需解决的困难被长时间搁置,一来二去也就没了热情,甚至对当地政府开展工作不信任、不配合乃至不支持,其实事出有因。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对贫困有着切身体会,其原因就是年轻时的经历给与了一种感同身受,他说过:“我还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陕北一个小村庄当农民,一干就是7年。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当时和村民们辛苦劳作,目的就是要让生活能够好一些,但这在当年几乎比登天还难”。如今,扶贫工作迈向攻坚阶段,能够调动的资源已是不少,中央和各级更是倾力相向,若是因为作风问题、方式方法问题缺少了对贫困的真正了解,最终必然是南辕北辙、舍本逐末,成了“摸着石头过河”,大有贻害。

  扶贫要精准,先得扎下去,谁要脱贫就盯着谁,衣食住行多方面了解、思想状况、健康状况、收入支出状况、教育医疗状况等等,找找“穷病”的病根,体验一番日常艰辛与不易,特别不能有畏难情绪,山路遥远则不去、产业贫瘠则不扶、思想固执则不扭。感同身受地体验方能设身处地地帮扶,有了震撼和感触才会悉心予以照顾。在这其中,领导要做好示范、先行一步,带好头、立标榜,各级各部门的扶贫干部才能有对照、有学习;驻村走访要实实在在,绝不能“打个蘸水”、“走个过场”,要住就多住几日、要看就看个全面,吃老百姓平时吃的饭、喝老百姓平时喝的水,认识到“贫”的感受,或许就有了“脱”的奔头。

  精准扶贫就该多些“感同身受”,只盼类似“同吃同住”的做法能更多一些、普遍一些,让贫困群众看到有人与之共同担当、携力脱贫,或许工作开展也将事半功倍。

  稿源:荆楚网

  作者:余祖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