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东湖观点

刘天放:公益事业常态化需凝聚更多智慧

发布时间:2017-06-27 11:24:39来源:湖北日报网

  2014年夏天,“冰桶挑战”风靡一时,而“冰桶挑战”最大的目的是让更多人知道“ALS”(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又称渐冻症),同时也能帮助更多渐冻症患者获得更多募款帮助治疗。三年过去了,曾经发起冰桶挑战的“渐冻人”美国前棒球运动员皮特·弗拉特斯,他为渐冻症的研究筹集了数百万美元,而如今却难以支付自己的治疗费用。(6月26日《成都商报》)

  “渐冻人”慈善冰桶挑战3周年了,可挑战发起人自己却无钱治病,这给“一时热心”的慈善同样泼了一盆冷水,也促使人们反思,如何该把“一时热心”慈善变成常态公益这个大问题。记得冰桶挑战刚开始之时,场面火爆,参与之人众多,为很多渐冻症(ALS)患者解了燃眉之急。可是,就连冰桶挑战的发起者都遇到了无钱治病的尴尬,这令人感到伤心。

  其实,“一时热心”的慈善,国内外都存在。见到有需要帮助的人,大家都深表同情,纷纷慷慨解囊,主动加入献爱心队伍中。遗憾的是,这些被人知晓的慈善活动,都是靠舆论炒起来的。一旦舆论关注的热点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也开始转移到其他方面,对原来的热点,哪怕是该需要关注的常态慈善热点,也没了热度,热闹一时后,迅速降温。而恰恰需要帮助的“渐冻人”之类,就再也没人关注了。

  而无论外国人还是中国人,只要是人,都有本能的同情心,而缺少的恰是了解信息的渠道,以及如何使公益活动持之以恒进行下去的条件。唤起爱心,仅是慈善的开始。如今是互联网时代,慈善多靠“创意”推出,再由此产生注意力效果,以达到广泛关注的目的。就拿冰桶挑战来说,这是一个带有游戏意味的活动,看似随意,实则在献爱心。可是,也有人为了赶时髦,并非把慈善作为前提,而是更看重“好玩儿”,因此,这种慈善方式只能是“一时热心”,不太可能持久。

  况且,从创意的推出到热心人士的参与,到捐款捐物给慈善机构,再到把善款送到受捐人的手中,这一过程显得很漫长,也充满不确定性,任何一个链条断裂,都有可能使慈善走向歧途。当然,冰桶挑战确实令人们对“渐冻人”的关注达到了顶点,也使一部分病人得到了救助。它最大的功劳,就是唤起了人们对“渐冻人”的关注,使更多的人献了爱心,也可视为借助网络传播创意力量的一个良好开端。但其局限性也暴露无疑,还达不到持久效果。

  令人欣喜的是,3年时间里,冰桶挑战筹集的善款用在了“刀刃上”,因为目前已找到了ALS的致病基因,这就是成功。稍有遗憾的是,虽然冰桶挑战仍在每个夏天持续,但再也没有多少人主动参与了。更遗憾的是,3年后冰桶挑战的发起人,却因无钱看病,无力承担高昂的医药费而不得不被家人接回家,这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而如何使公益事业持久地进行下去,就成了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必须承认,目前慈善的渠道还是有些狭窄,无论是捐钱捐物的信息渠道,还是倡导人们奉献爱心的宣传渠道,都显得不够通畅,这使有爱心之人因找不到可信的途径而不得不放弃。慈善是“悲天悯人”之事,热心公益事业的人不少,但不能仅是通过网路制造轰动效应,把慈善搞成“一时热心”的活动,还应想尽办法,以让慈善活动有持久的关注度。而这一切,就有赖于包括慈善机构在内的所有部门、组织、群体、个人的共同努力。

  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公益事业已成规模,捐助和受捐的人数都在扩大。但能否由“一时热心”公益向常态型公益转变,就需凝聚更多智慧。如何使公益不断创新,把“一时热情”变成社会责任担当的常态,使每个人都成为公益的参与者和维护者,很值得深思。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天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