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东湖观点

苏玳:莫让教育扶贫成精准扶贫“软肋”

发布时间:2017-08-15 15:41:42来源:湖北日报网

  眼下,一年一度的高考已进入录取阶段。贫困地区高考情况如何?多少学生能被重点大学录取?近日,记者在广西凤山、东兰、乐业三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采访了解到,三县本科、专科总上线率较高,但也存在类似“梯形”结构,即一本上线人数明显偏少。有的县只有2人成绩超过一本线,而去年更为零。(8月14日澎湃新闻)

  当前,全国脱贫攻坚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政策扶贫、产业扶贫、项目扶贫等措施,给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然而,不难发现,教育上的“贫瘠”却成了精准扶贫的一大“软肋”,正如报道中广西省凤山、东兰、乐业三县,普遍存在生源流失、教学条件差和学生管理难度大等突出问题,高考录取人数更是呈“梯形”状分布。

  毋庸置疑,在实施扶贫攻坚行动中,把主要精力和主攻方向放在资金扶贫、物质扶贫、产业扶贫上,其出发点是好的,更是符合扶贫解困、促进发展的规律,但是从长远来看,要改变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要想彻底拔穷根、治穷病,笔者认为,不仅要经济产业扶贫,还必须抓好教育扶贫这一根本。

  其实,纵观贫困地区发展滞后的原因,固然有环境恶劣、资源匮乏、天灾人祸等客观因素,但是从整体来看,所有穷困地区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教育资源的极其落后以及师资力量的极其匮乏,好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在贫困地区仿佛就是一件奢侈品,遥不可及。与此同时,许多贫困地区父母迫于生计的压力,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不重视、不理会,孩子的教育得不到保障,导致孩子打工没技术,创业没思路,务农没出路,到头来依旧一贫如洗、家徒四壁,似乎陷入“越穷越不重视教育、越不重视教育越穷”的恶性循环怪圈。

  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治贫必先治愚,其实,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教会人知识与技能,更在于培养勇气、开拓眼界和提高认识。倘若视教育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如何能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如果既没有走出去的勇气,更没有引进来的意识和胆量,如何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技能?如何把现有的资源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说,穷之根本在教育,只有抓好教育扶贫,才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那么,如何补齐扶贫“短板”,消灭扶贫“软肋”?笔者看来,实施教育扶贫,师资是关键。只有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适当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才会让更多老师甘心留下、甘于奉献。其次,教育扶贫的根本在于完善教育体制,只有扩大教育公共服务供给,采取适当减免贫困家庭孩子的学杂费等措施,让贫困家庭子女既能接受到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又不会因为过高的教育费用而导致家庭压力。再次,教育扶贫不能仅仅是教育部门的单打独斗,必须让更多的部门同力合作,必须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点对点、组团式帮扶,才能让扶贫有针对性、实效性。

  总之,没有一技之长就没有自我造血的能力,只有真正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教育扶贫网,让每一个贫困地区的孩子都能受到良好教育,才能消除精准扶贫“软肋”,才能不断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苏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