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东湖观点

裴艳:中小学语文教材多一点诗心又何妨

发布时间:2017-08-18 09:02:37来源:湖北日报网

  9月,新入学的中小学生将使用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古诗文篇目将大幅增加:小学一年级课本首次加入古诗,小学6个年级12册共有古诗文132篇,约占课文总数30%。与原有人教版教材比,增幅达80%。(8月17日人民网)

  语文科目从讨论高考作文到学习所用教材,备受社会关注,这一次社会关注中小学语文教材“大换血”,古诗文大幅增加。语文科目有着她的特殊性,作为学科类的基础,从字词句段到谋篇布局,从说话到写作展现着语言和文字的思维回路。

  关注学生的成长,这一次关注“增加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文”,区别于“鲁迅退出中学语文教材”,让中小学语文教材多一点古诗文,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普及更多赏心悦目的古诗文。古诗文如《诗经》大量的描写劳动人民的篇目,展现着悠久的历史,传达给孩子们关于华夏民族热爱生活的精神,增加了从容和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传达了责任和担当精神;“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枝一叶总关情”等传达了修身正己。古诗文蕴含着历史经验和道德,随着孩子们“熟读并背诵全文”,在“书读百遍”中“其义自见”古诗文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智慧。

  用经典的古诗词,让孩子们去庸俗、除低俗。与其在中小学教材中编写一些不符合逻辑的“假励志”“伪正能量”的快消软文,不如回归经典,品味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诗文。与其让孩子们被“小确丧”“小黄文”这类负能量的文化先入为主,不如用“诗情画意”来陶冶孩子们的情操,自觉享受经典古诗文赋予的正能量。从教材和课堂入手,让孩子们体会古文中的礼仪与品德,享受优秀经典文化的熏陶。

  中小学语文教材增加古诗文,填充了社会的诗心。“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文化栏目从电视荧屏掀起全社会关注文化的潮流,这更加需要行动予以推广。中小学课堂借助中小学教材,以“小手拉大手”形式推动诗词文化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共建共享诗词建设成果,让社会有着更加浓厚的文化素养。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从教材入手,抓早抓小,以中小学生为牵引,落实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培养社会“诗者,天地之心也”的诗心,推动社会情操的建设。

  当然,我们的中小学生能吸收和消化的古诗文有限,并不能因为经典古诗文有营养,就恨不得让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一口气吃成胖子”。家长和老师们在引导孩子们接触和品味古诗文时,多一些耐心,少一点急功近利。引导孩子们认识字词、培养语感、品悟审美,循序渐进,激发学习兴趣。并不能因为教材导向下的应试教育,过多的让孩子们接触难以消化的课外古诗词,过度接触的古诗词并不是培养诗心,而是逆反心理下的厌恶。

  期待教材引导孩子们,可以在欣赏壮丽河山美丽风景时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代替“好多鸟”,在长大后撸串可以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串串空对月”代替“好多串串”;期待孩子们多一些“诗人者,必有至真之性,至悯之情,至旷之怀也”的诗心,期待全民倾慕诗心,人人都有更高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