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东湖观点

刘天放:招生向“寒门”倾斜实乃教育善举

发布时间:2018-03-26 08:26:41来源:荆楚网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工作的通知》,明确2018年继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要求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倾斜,达到有关高校投档要求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这已不是教育部首次发布通知,明确实施高校或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国家专项计划了。事实证明,多年来专项计划的实施,有利于打破我国日益固化的社会结构,从而打通一个让寒门子弟向上流动的空间,充分体现教育公平,让贫困生有更多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实乃教育之善举。而“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绝非有碍公平。

  高考被视为我国的一个“最公平”考试,只要达到录取标准,就会按照分数高低被录取到相应院校。可即便是“最公平”考试,也有很多“不公平”因素,被人诟病最多的就是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存在明显不公。城市占用了更多甚至太多优质教育资源,这造成城乡学生之间接受教育后在几乎所有方面都存在差距,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学子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而这方面最大的差距,就在于被重点院校录取的比例上。

  其实,农村孩子在智力上未必比城里孩子差,但由于农村和贫困地区在师资、设施、设备、住宿等各方面条件全面落后于城市,即便再聪明的农村孩子,也不会像城市孩子那样接受更好的教育,这在欠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无法否认的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就在永农村,而最薄弱环节恰恰就在农村的贫困地区。虽然农村地区的教育一直倍受重视,但由于欠账太多,即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是与城市存在巨大差距,而且,在相当长时间内,这一现状也很难改变。

  如此条件下,在高考的录取上给予农村学生在录取尤其是在重点院校的录取政策上适度倾斜,就是在给予这些“先天不足”的孩子一定的补偿,且是合理补偿。这不仅能体现公平,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可见,招生向“寒门”倾斜,既是一种“纠偏”,也可视为一种教育“慈善”。本着公平公正原则,当农村贫困地区的学生考大学时,就应该受到一定程度的照顾,不该受到“二次伤害”,而重点高校本就应该向贫困地区多投入一些招生名额。

  眼下,各地正在加快步伐以实现全面小康,各种扶贫政策不断出台,而招生向“寒门”倾斜,无疑可视为一种“高考扶贫”。如果农村贫困地区的家庭中出了一名大学生甚至重点院校的大学生,很有可能将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这不是任何送钱送粮能做到的。因此,高校乃至重点高校在招生中向贫困学生倾斜,是实实在在的使贫困家庭长久脱贫的一个助力器,能让贫困家庭看到上大学有可能点燃全家的希望之火。

  自恢复高考以来,大批农村家庭或贫寒家庭的孩子考上了大学,从此改变了个人乃至家庭命运。如今,虽然不能说只要上大学或重点大学就能改变命运,但至少有了更大的上升空间,对个人和家庭的未来有了更宽广的选择余地。上大学绝非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但也是一条光明之路。既然有这条路可走,就不该让这条路只局限于城里孩子,也该让寒门子弟有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

  当然,在政策倾斜过程中,必须警惕可能出现的跑偏,一些地方政策执行走样的苗头必须警惕。如把子女送到贫困地区读高中,或重蹈加分乱象的覆辙等。好的政策要不折不扣地执行,需要严格的制度保障,需纳入制度的牢笼。而无论如何,招生向“寒门”倾斜这一教育善举,需要持续下去。

  来源:荆楚网

  作者:刘天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