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东湖观点

莫让会议成为基层工作的“绊脚石”

发布时间:2018-08-08 11:38:45来源:荆楚网

  某贫困县的县委书记抱怨,今年上半年才刚结束,自己就参加了上级召开的几十个会议,加上县里召开的各种会议,粗略算了算,平均下来几乎一半的时间在开会。“要么在开会,要么在去开会的路上。”(8月7日《人民日报》)

  作为部署工作、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开会,尤其是中央召开的重大会议,省一级召开的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的会议,显得十分必要。然而,如何落实中央和省级会议精神?如何推进各项工作?“开会”成为市县及以下的基层单位和部门的“不二法宝”。

  意识形态工作推进会、文明创建工作部署会、季度工作总结会、每月安全生产工作会......不管大事小事,“开会”成了凸显领导重视程度的关键。会议规模不能太小,多名领导出席、各单位一把手参会,往往是凸显会议重要性的“标配”;会议时间不能太短,领导讲话、典型发言、总结发言都来一遍,少则两个小时,多则整个半天;会议不能开得“悄无声息”,电视台的记者、专业会议记录人员都要到场,确保记录详实、有据可查。

  一场会议下来,笔记、录音、影像资料、信息简报等,显得十分“丰富”。但真正有效的信息、切实推进的工作、落实的上级精神到底有多少,大多数与会的干部,心里都有一杆“明白秤”。不少基层干部苦于应付各种议而不决、内容重复、言之无物的会议,甚至患上了“开会恐惧症”。长此以往,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工作效率,也不利于良好工作作风的形成。

  会议之所以如此受“欢迎”,表面上看,是一些领导干部落实上级精神、推进工作的方式不合理,没有充分考虑基层干部的实际工作状况。骨子里,这种以“会议落实会议”“以会议落实工作”的形式主义做法,反映出一些领导干部甘做“传声筒”“复读机”的消极心态,对上敷衍应付,对下不肯担当。

  会风反映党风,会风体现作风。笔者认为,会议并非“多多益善”,而应“宁缺毋滥”。会议的策划者、组织者还需在开会前,明确要解决的问题、达到的效果,通过精心设计和优化,对各种会议进行“瘦身”。

  首先,数量上要科学谋划。可开可不开的会不开、有重复内容的会议整合后再开,能开视频会议的不开“面对面”会议,能通过电话、书面通知的不再开会;其次,体量上要严格控制。参会人数能少则少、会议规模能小则小,比较重要的会议,要求主管领导参加的就不必要求其余人参加,一般性会议,具体工作责任人参加的就不必要求主管、分管领导参加;再次,质量上要注重提升。会议时间长短与其实效并无关联,无论是领导讲话、干部发言,都要提倡讲短话、掏真话、说实话,力戒空话、套话。一个人能说清楚的,其他人就不要再做无谓的“补充”“总结”。需要解决问题的,要鼓励与会人员开门见山、提出问题,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

  莫让会议成为基层干部开展工作的“绊脚石”。少开会、开短会、开有质量的会,才能避免形式主义的滋生蔓延,真正起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目的。

  来源:荆楚网

  作者:张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