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东湖观点

振兴“农学”不该抱以功利心态

发布时间:2018-09-25 09:16:15来源:荆楚网

  2018年8月31日,中山大学宣布正式成立农学院。包括中大在内,过去9个月内,全国有6家高校相继成立农学院;2017年12月13日,北京大学正式成立现代农学院;2018年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农业科学学院在玉泉路校区揭牌;2月27日,位于南京的河海大学宣布成立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多家高校皆瞄准农学这个传统老牌的学科发力,其背后原因值得探究。(9月24日《中国新闻周刊》)

  众所周知,从古至今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到现在近一半人口都是农民。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发展农业,是确保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目的就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国还刚刚度过了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一切迹象表明,农学由冷变热,是培养农学人才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因此,振兴农学有普遍的政策背景,因为国家对农业越来越重视。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生态“红线”都绝不能突破;粮食安全问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凸显。发展现代农业是大势所趋,也是国家不断加大投入的原因。然而,就算国家对农业高度重视,那么农学院就一定“雨后春笋”般涌现?事实上,国家对农业的重视,仅是各高校办农学院的一个动因而已,背后还有更现实的原因,即“双一流”之争。

  在积极开办农学院的综合性院校中,有些原来就是靠农学起家,有些把农学作为一个重要学科方向,而有些是开展合作办学或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然而,一个绕不开的主因,还是为本校的发展考虑,即围绕建设“双一流”院校进行。多所大学成立农学院,表面上看是国家重视农业以及农业转型需求,但更关键的还在于“指挥棒”效应,即农学院要争取建设“双一流”学科。只有建设“双一流”,才能获得经费与资源,这会影响到未来高考生源,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有不可言说的意义。

  “双一流”名单公布后,由于建设以5年为一个周期,落选院校都在扩充实力。根据教育部的学科划分,“农学学科门类下面有9个一级学科,即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水产、草学。在综合性大学中,很多与农业相关的研究都属于生物学。如果众高校都在生物这一个学科下评选‘双一流’,竞争过于激烈;而若把研究内容划分在农学学科门类下,就有9个一级学科可以选择,竞争也会分流。”

  而所谓“竞争分流”实际上降低了竞争难度,使进“双一流”的机会增大。农学下面一级学科多,而一些学科目前在国内发展得并不好,意味着还有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这就是各院校争办农学院的主因。总之,农学院“热”都跟“双一流”密切相关,依托“双一流”,有助于把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却也无法否认高校自己有“小算盘”,因为进入“双一流”或争取更多的一级学科资格才是目的。

  然而,如此多高校争办农学院,且有些高校还不具备条件,这会不会导致重复建设,甚至引发一哄而上的后果,值得管理部门重视。农学从原来“坐冷板凳”到现在变成“香饽饽”,背后的动因复杂,但转热的原因主要还是还受“双一流”影响。如果重复建设,难免在资源、人才、资金等上造成浪费。对此,有必要对学科设置和评价体系进行再探讨,鼓励的同时,避免以功利心态功办农学。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天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