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评论理论动态

【地评线】华龙两江评:“非遗+扶贫”催开希望之花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13日20:06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一把剪刀、一枚绣针、一根彩线……4月11日,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景区,游客不算多,但“男绣娘”陈碧海身边仍聚集一些游客拍照、录视频,他俨然成了一名“网红”。

从2019年开始,重庆市探索“非遗+扶贫”新模式,遴选夏布、刺绣、编织、木雕等12个产业化程度高、市场前景广的项目,在18个深度贫困乡镇举办22期非遗传统技艺培训班,兴建18个非遗扶贫工坊,谱写出了非遗助力脱贫攻坚的时代壮歌。

打赢脱贫攻坚战,非遗技艺显奇能。这不只是发生在重庆的故事,而是全国多地都在进行的有益探索。在贵州锦屏县、在河北丰宁县、在山西广灵县,“非遗+扶贫”都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让贫困群众看到了致富奔小康的光亮,更推动着非遗技艺的发扬和传承。

“非遗+扶贫”,酿出幸福生活甜如蜜。推动非遗和扶贫结合,非遗是实现路径,扶贫才是最终目标,所以两者最直观的“化学反应”,其实就是让贫困群众的钱包不断地鼓起来。这一点无论是在重庆,还是在其他的一些地方,都已经为实践所证明。以重庆为例,靠夏布、刺绣等非遗技艺吃上“文创饭”的贫困群众,目前已经实现坐在家里创“薪”,不用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每个月就有不少的收入,这不仅使得稳定脱贫不成问题,更让贫困群众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非遗+扶贫”,推动非遗焕发新光彩。非遗和扶贫的牵手,主要的目的是推动脱贫,但是这样的“天作之合”,无形中却对非遗的发展也是一种促进。实事求是地讲,当前一些非遗在技艺传承和产品市场开拓方面,是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的。借着脱贫攻坚的大背景和推动力,将一些非遗挖掘、整理、开发出来,让这些非遗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路上的“摇钱树”,是脱贫致富和非遗传承的双赢,这件事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非遗+扶贫”,开拓奔向美好新路径。通过“非遗+扶贫”的模式,可以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可以看到非遗传承的希望,但是这种结合模式中所蕴藏的希望,显然远不止于眼前的所见。看到精美绝伦的非遗制品,有人一定就会想要看看制作的过程,甚至想来亲自上手体验一下,这样发展旅游业就有了一定的基础;非遗制品逐渐打开知名度,衍生品的开发就成为了可能,这样增收又多了一条路径,而且可能还会带动一个产业……把扶贫的工作做细,把非遗的作用用足,一条条奔向美好的路径,将在贫困群众眼前铺展开来。

“非遗+扶贫”,成效已初显,这一点毋庸置疑。接下来至为关键的是,要持之以恒地将这篇文章做下去,要将“涟漪”效应不断地扩散开,坚决避免昙花一现的美好,确保希望之花常开不败!

作者:高永维


【责任编辑:郭蕾】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