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评论理论动态

【地评线】天府网评:围绕“三量”促就业稳“饭碗”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27日16:47 来源: 天府网评

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就业都排在首位。就业怎么保?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陕西考察,走过的,看过的,讲过的,都在告诉我们答案。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百姓不可或缺的“饭碗”。如何稳就业、保就业,习近平总书记此次陕西考察释放出很多鲜明信号,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三量”:依托企业吸纳稳存量、拓展就业渠道扩增量、调配供需结构提质量。各地要从习近平总书记陕西考察的一言一行中领会要义,在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上下功夫,让老百姓的“饭碗”更牢、更多、更好。

依托企业吸纳,稳住就业存量,让“饭碗”更牢。就业,就在热气腾腾的社会生活里,就在忙碌的企业经营中。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考察的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因疫情曾经一度空荡无人,随着复商复市,如今再现昔日繁华模样。可以说,这里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集中的地方,而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是就业最大的“容纳器”。中小微企业活下来、活得好,大多数就业人员就能端上乃至端稳“饭碗”。可见,稳就业关键在于稳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了约80%的城镇就业岗位,让生产机器转起来、让企业车间忙起来,就能给“稳就业”吃上“定心丸”。因此,各地要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推进税费减免、降低融资成本、加大货币信贷支持力度,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三管齐下”,做到“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千方百计增强企业稳定和创造就业岗位能力。特别是要结合脱贫攻坚,大力发展扶贫车间,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端上“饭碗”。

积极拓展渠道,扩大就业增量,让“饭碗”更多。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考察中强调,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解决好贫困群众就业问题非常重要。从理想主义的就业角度讲,有多少需求,就应该配套提供多少岗位。但从现实角度讲,需求与岗位很难做到“两全其美”。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2.9亿人,其中1.7亿人外出务工;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规模创历史新高。面对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各地必须积极拓展渠道,扩大就业增量,让“饭碗”更多。针对一些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受到疫情影响,各地需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农民工“走出去”务工或“留下来”工作。要开发基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养护等公益性岗位,做大就业“增量”。对于高校毕业生,要加强技能培训,改善就业观,引导他们到边远地区弥补基层教育、公共卫生等领域的人才缺口。同时,通过落实创业担保等优惠政策,鼓励他们自主创业。

调配供需结构,提升就业质量,让“饭碗”更好。实现更好就业,不只要在数量上下功夫,也要让质量上台阶。目前一些地方出现“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结构性矛盾,究其原因就是高技能人才紧缺,而普通劳动力过剩,导致供需不匹配,凸显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紧迫性。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优化人才供应结构,推进高质量就业,使之能够匹配市场需求。要通过大数据精准匹配,为求职者提供智能匹配、精准对接的智慧招聘服务,提升求职效率。疫情期间,线上创新业态深度拓展,生产形式、生活方式、用工需求都随之发生变化。各地要善于从新业态、新模式中挖掘就业潜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康养产业等,使之成为吸纳更多就业的“海绵”。疫情的发生,催生了健康照护师、人工智能训练师、网约配送员等新职业,各地要抓住这一契机,因势利导,因需施教,力求“人岗相适”,让更多人端上新职业的“饭碗”。

有“好饭碗”,才能有“好日子”。我国劳动力众多、技能不一、需求各异,但只要各地帮助企业生产“开足马力”,在就业上广开渠道,让供需两端“匹配成双”,就能让老百姓端上称心的“饭碗”。(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责任编辑:林杉】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